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疫情

抗疫故事 | 给患者希望 给战友力量的关丽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80后的关丽是北京中医医院最年轻的大科护士长。20多年来,一直奋战在临床一线,所在护理团队荣获巾帼文明岗称号,带领团支部获得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获评“心莲家园”北京市青年文明号。

庚子除夕夜,医院发出组建援鄂医疗队的通知,关丽毫不犹豫地请缨参战。她说:“经历了17年前非典疫情,我们看着认识不认识的同事战斗在一线,仰望和敬佩!今天,我们要学着前辈的模样,英勇地冲在前线!”

1月27日北京援鄂医疗队出征,关丽又多了一重身份: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她感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10名队员,大家熟悉且陌生,知道彼此的科室和姓名,但工作习惯、脾气秉性,还不了解。如何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如何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如何凝聚团队力量,关丽想了很多。

一到武汉,关丽就把学习和培训提上日程。10名队员集中在她房间里练习穿脱防护用品,一练就是四五个小时,凌晨12点,队员们才回到房间休息。队员刘海楠说:“每次离开时,都特不好意思。我们护士很在意私人空间的卫生和整洁。四五个小时的练习,关老师的房间被搞得乱乱的。第二天,她又会招呼大家去她那里练习。”关丽说:“看着大家在我那里练习,心里踏实。进隔离病区,做好个人防护是基础。”

经过两天的紧张培训,队员们能够熟练地穿脱防护服,细节也都注意到了。示范讲课的蔡卫敏说:“大家能这么快学下来,关老师功不可没!我会做,但讲不清楚。关老师一说,大伙就明白了,真是个好老师。”的确,作为大科护士长,关丽不仅专业技术过硬,更注重教学,多次担任护理教学比赛评委,培养年轻骨干。

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关丽很关注队员们的情绪。吃“破五”饺子是过年的风俗,身在异乡,也要有过节的仪式感。关丽特意从超市买来速冻饺子,“咱们因陋就简,吃顿饺子,算是过年了。”看着热腾腾的饺子,队员们开心极了,年龄最小的王天骄说,真有家的感觉。

1月30日,队员们陆续进入隔离病区工作。身为党员,关丽冲在最前面,第一个进入隔离病房。武汉协和医院12病区是新开的病区,陆陆续续接收着新病人,护理人员也大都是从其他科室抽调过来的,护理经验相对不足。关丽承担起“教学”任务,边干边教。关丽说:“这些孩子很认真,不懂就问,一学就会,大家配合越来越默契”。

12病区里,有三分之一是重症患者,需要用呼吸面罩吸氧。41床,是一位50岁女性患者,输液、抽血后再次按呼叫器。关丽赶过去,推开门一看,糟了,吸氧面罩脱落了,患者瞬间出现了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十分痛苦。她立刻跑过去,把呼吸面罩系好,患者痛苦的表情一点点退去,冲着关丽用力地点了点头,表示感谢。

走出病房,关丽突然打了一个寒颤,糟了,刚才是正面为患者配戴呼吸面罩,是不是存在感染风险?她赶紧检查口罩、护目镜的密封性,确定没问题,才放心。关丽回忆说:“当时看到呼吸面罩掉了,患者痛苦地喘不上气。我是护士,出于本能,我冲了上去。”

第二个班时,关丽和年轻队员刘海楠一接班就赶上抢救患者。她们迅速投入工作,竭尽全力也没挽救回患者。短短几分钟,一条生命逝去了。关丽感觉很无助,虽然多年的护理工作,她经历过患者离世,但在这里不同。她说:“我们竭尽全力了,还是没留住他,恨不得变出更多医生护士去照顾他们”。关丽把难过深深地压到心底,快速进行尸体处理。她知道海楠经验不足,嘱咐她先别上手,处理传染病患者尸体需要格外注意。看着强忍悲伤,敬业工作的关丽,海南很感动,她说当时我看到了什么是党员,什么叫党员冲锋在前。

援鄂医疗队10人大家庭一天天成长起来,关丽也成为大伙的主心骨。想家了或者工作上有难题了,队员们习惯跟关丽念叨念叨。她们说,很神奇,每次和关老师聊完,心里顺畅多了。关丽也很欣慰,她说:“大家遇到困难能想到我,说明信任我!”。

关丽的无私无畏和甘于奉献,大家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在她的感召下,队员蔡卫敏、马娜、刘海楠、王天骄在武汉一线郑重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她们说:“来武汉这些日子,看着队里的党员冲在最前面,身先士卒,特别感动,也想成为向她们一样的人!”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武汉市重症患者收治医院,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关丽组织队员们观看新闻报道,队员刘海楠、蔡卫敏、马娜、王天骄下在思想汇报中写道:“作为一名驰援武汉的北京医疗队队员,我要成为一颗螺丝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到最好,尽我所能帮助更多的患者!”、“‘非常时期就不握手了’,这句话好暖心。总书记要求各方面做好后勤保障,不让一线医务工作者受委屈。这句话让很多队员红了眼眶,这是来自家里人的关爱。”

2月15日,北京援鄂医疗队接到了为气管插管患者进行特级护理的任务。关丽深知护理传染性疾病气管插管患者,风险非常大。尤其是新冠肺炎患者,他们的飞沫、体液、排泄物中都存有病毒,增加了护理难度。

关丽和队员们一起学习

“伙伴们,护理气管插管患者的确难度高,风险大,但我们是北京医疗队,相信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老规矩,我第一批进特护病房,给大家探探路。”关丽边鼓励队友边制定培训计划。

走进特护病房,关丽带了一根信号笔。工作中,遇到危险的地方,就用笔标注出来。“现实和预想的还是有差距,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护。”下班回来,关丽立刻在微信群聊中分享着第一次特护的经历。“今天我用红色信号笔标注的地方,一定注意,这些管路决定不能脱落,否则患者生命有危险,大家也会有感染风险。”关丽一次次地强调着防护的安全性,她说:“别小看特护四小时。240分钟,我们几乎都和患者在同一病房,输液、抽血、翻身、吸痰、观察生命体征……护理患者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细节,做好防护。”

几个班次的特护工作下来,队员们渐渐适应了更高强度的工作,稍感轻松一些。此时,关丽的心却更加沉重了。她接到了父亲发烧的消息。很难想像,在这个特殊时期,几乎没有单独看过病的父母怎么办?她把担忧和惦记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当日的特护工作。回到驻地,她迫不及待地给家里打电话,得知在医院党委的帮助下,父亲已经住院治疗了,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副院长还亲自看望了父亲。放下电话,关丽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是感动,是激动,是欣慰……她说,当时感觉心里暖暖的,这是一种信任与被信任。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关丽组织队员们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的讲话,队员们表示,现在正是抗疫的关键时期,绝对不松懈,坚持抗疫,一战到底!

从北京中医医院的病房到武汉协和医院的隔离病区,跨越1150公里。在驰援武汉的这些日日夜夜中,关丽成长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她相信,坚持到底,终将胜利!武汉的春天也会来到……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编辑:王许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
北京中医药学会 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