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下班还有1小时,距离除夕还有2天,“叮”——医院微信群里,医疗部赵部长发消息:“卫健委指示,纪院长命令,从明天开始,启动牛堡屯抗肺炎病房,李院长带队,两周一批,请大家踊跃报名……”
前一天医疗部刚给青年骨干医师开会,通知大家春节随时待命,准备抗击疫情,没想到战斗的号角这么快就吹响了,明天开始的话,不能在家过春节了。“叮叮叮”——微信群里各个科室的同事们纷纷开始接龙,我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最后经过院领导的综合考虑,选派我和其他三位同志作为第一批医生进驻定点医院隔离病房。
回到家,我把这个工作的决定告诉了家人。爸爸说:“好,去吧!年轻人这个时候就是应该冲在前面。”妈妈说:“你这个头发,要处理一下。”她是退休护士,当年曾经在非典一线战斗过,她知道,在隔离病区工作,长头发不方便。
我原本准备夏天婚礼梳个美美的新娘盘发,既然工作需要,剪。临行前,妈妈亲手帮我剪短了头发。就像她当年一样。她说:去吧,这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
我们四名医生肩负重任,从1月23日(腊月二十九)就投入到筹备改造病区的工作中,1月28日(大年初四),潞河成为了通州区救治新冠肺炎的唯一定点医院,病房正式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工作4个小时不喝水不如厕,其实还可以坚持,毕竟平时医护人员的工作就常常是这样。但是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就像两个“紧箍咒”困扰着我。戴上护目镜就勒得我头痛到快要爆炸,再把护目镜压住口罩,口罩再压鼻梁,呼吸都有点困难,走起路来快一点就要喘不上气来了。脱下防护,额头和颧面部都会留下深深的压痕,鼻梁红肿疼痛,脸颊又热又痒。我想,与患者身心经受的痛苦相比,我的这些不适和困扰并不算什么,集中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慢慢就会习惯的。
患者X女士和几位家人都相继确诊,刚来隔离病房治疗时,她的情绪是非常焦虑的。她不相信自己得病了:“我没有新闻中说的那些症状,会不会是弄错了?我要回家!”听到护士反映的这个情况,我在陪她做胸部CT的路上就试探着劝她:“阿姨,虽然我穿着防护服,您看不到我的脸。但是我和您女儿差不多大,应该叫您阿姨。咱得相信科学,您和家人的化验结果都是阳性,一会儿咱去拍CT,就看的更清楚了。您现在没有什么不舒服,说明您很幸运,症状不重,及早来了医院治疗,您就安全了。既然来了,咱就好好调养一下身体,这么多医生护士照顾您,您一定会好起来的。”X女士慢慢冷静了下来,后续的治疗一直非常配合,并很快与家人先后痊愈出院了。
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和患者沟通,是医护人员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在抗击疫情中,心身共同的照护更显得格外重要。
一天晚上九点半,疑似病区收了一对母子。宝宝才一岁多,因发热并且有湖北旅行史,送到定点医院来隔离。我向患儿妈妈了解基本情况,看到她经过一晚上的筛查转诊,有几分憔悴,便问她吃晚饭了没有。她抬头看看我,仿佛才刚想起自己没有吃晚饭,孩子也只喝了点奶。我马上联系食堂,为母子准备了餐食。吃过晚饭,母子安睡。后筛查核酸检测为阴性,经过诊治,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并出院,临走前,患儿妈妈对我们不停表达感谢。
我作为第一批进驻医生,确保所有患者从入院即开始接受中医药服务。我院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的救治团队,坚持每日都有中医查房,辨证施治,为患者制定具体的中医药诊疗方案,并由我院中医药专家组细致审核。
中医望闻问切、中医查房、中医病历、中医处方、中医治疗、中医健康宣教,这些我们在隔离病房都做到了。除了运用中医药,我们还为患者进行穴位按摩,指导患者进行八段锦功法锻炼,根据五音疗疾理论建议患者欣赏调补肺气的古琴音乐。令人欣喜的是,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来,发热、咳嗽咳痰、肌肉关节疼痛、乏力、胸闷等症状均可见明显改善,血常规、生化指标好转,CT显示炎症范围明显缩小,多名患者康复出院!每次查房为患者舌诊、脉诊后,我都会和患者说句“谢谢您。”一位患者曾激动地说:“大夫呀,应该是我谢谢你们!住院这几天我感觉好多了!”
在定点医院的工作中,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在隔离病房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情景感动,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当年初出校园,我以“精医重道,仁心惠世”为座右铭。如今临危受命,我与同事们一道出征迎战,向病魔开火。身为医生,我愿继续守护副中心人民的健康平安,青春无悔。
胜利终将属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