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是21世纪人类共同的梦魇,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估计,未来全球癌症新发病例将会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预计2020年全球将有2000万新发病例,而死亡病例将达1200万。我国癌症发病形势同样严峻,发病率与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2013年初,由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报告“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50万,因癌症死亡约250万。”“全国每6分钟就有1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每7到8人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
即使不看统计数字,很多人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身边罹患癌症的人越来越多。而近年来死于癌症的名人的名单也在不断拉长,令人在唏嘘之余,不时感受到来势汹涌的癌情。
令人担忧的则是,这样的情势似乎仍未到达峰顶,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副主任陈万青的预测,“未来10年,中国的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将继续攀升。预计到2020年,中国每年的癌症死亡总数将达300万左右,患病总数将达660万。”
中国癌症近年来的高发态势,是几十年来社会发展对环境、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影响的综合结果,无法用抗击SARS那样的战役式策略在短期内取得成效。此外,经济的发展也并不必然能够提高公共健康水平,面临“穷癌”与“富癌”并存、癌症年轻化的同时,人口老龄化加速这样复杂的情势,如果不能迅速制定合理的抗癌国家战略,未来几十年中国癌情的吃紧,会让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的后代成为可能的受害者。
中国肿瘤登记中心2013年报显示,我国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逐年增高。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前三位是肺癌、乳腺癌、胃癌,死亡率前三位是肺癌、肝癌、胃癌。年报显示,人一生当中患恶性肿瘤的几率是22%。目前,肿瘤已经成为一种常见恶性疾病,恶性肿瘤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肺癌,中国每年新发的病例高达60万。我国2010年新发肿瘤病例数约为3093039例(男性1807921例,女性1285118例)309,平均每天确诊8474人,每分钟约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相比《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女性癌症发病上升明显,特别是乳腺癌和宫颈癌。按照平均寿命74岁计算,人的一生中患恶性肿瘤几率为22%,肿瘤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
从发病率来看,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宫颈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从死亡率来看,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是主要的肿瘤死因。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仍是肺癌,每年新发病例约60万。恶性肿瘤发病率在0-39岁处于较低水平,40岁以后快速升高,80岁以后达到高峰。专家建议,应在40岁以后重视肿瘤的健康体检。
相比《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国2013年最新癌普一大变化值得注意,就是女性癌症发病率上升明显,特别是乳腺癌和宫颈癌。乳腺癌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每年新发病例约21万。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增长速度,高出发达国家1-2个百分点。此外,我国每年约有15万新发宫颈癌病例,约8万妇女死于宫颈癌。
“中国癌症地图”
以北京市为例,自2007年以来,恶性肿瘤已连续多年位居北京市居民死因首位,发病率也以年均3.19%的速度逐年攀升。北京市居民男性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中,肺癌发病率居第一位,其次是结直肠癌、肝癌、胃癌和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发病位居第一,其次为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及子宫体癌。据近10年的肿瘤登记数据显示,北京市居民食管癌发病率有所下降,但甲状腺癌、男性前列腺癌、女性宫颈癌增长明显。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发布的2013年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中指出,恶性肿瘤连续第7年成为北京市户籍人口死因首位。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为313.02/10万,2012年北京市恶性肿瘤新增病例40307例,甲状腺癌发病率为15.74/10万,比2003年上升393.42%,年龄标化后,年平均增长16.92%,说明甲状腺癌已成为北京市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甲状腺癌上升最快。北京市平均每天有110人被确认为癌症,而10年前,而这一数字为平均每天63人。
“癌”是恶性肿瘤的其中一类。在恶性肿瘤中,“癌”最为多见,所以人们往往用“癌症”来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不过严格从医学上来说,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相对应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有少数恶性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如肾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等。人类认识肿瘤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我国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瘤”字。古语“癌”与“岩”相同,说明癌肿硬如石头。英文的“癌”(Cancer)来自拉丁文,原意是蟹,说明癌症向四面扩展,形如蟹爪。
那么,癌到底是什么呢?概括的说,癌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癌细胞就是异常增生的细胞。所谓异常增生,是相对于细胞的正常增生而言的。人体细胞有一个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老化的细胞死亡之后就会有新生的细胞来取代它,以维持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以,人体绝大部分细胞都可以增生。但是,正常的细胞增生是有限度的,人体会自我控制,而癌细胞的增生则不然。由于自我控制机制被破坏,癌细胞可以无止境的增生。
增生的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也不同。正常细胞增生后都有一个分化成熟的过程,发展成为各种组织细胞,如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相比之下,大多数癌细胞不但分化成熟度低,不能形成正常的各种组织细胞,而且使其他正常细胞的繁殖都受到影响。
癌细胞无论从形态结构、代谢特点、还是生长方式来说,都和正常细胞有很大的差别,具体表现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形态结构不同:正常情况下,来自同一组织的细胞大小、形态基本一致,癌细胞一般比相应的正常细胞大,而且癌细胞相互之间的大小形态也很不一致,有时出现体积很大的“瘤巨细胞”。
细胞都含有细胞核和细胞浆。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细胞核与细胞浆也有一定比例。癌细胞细胞核体积增大,形态也不一致,并出现巨核、双核、多核或异型核,癌细胞细胞浆的质和量也与正常细胞有所差别。
细胞代谢不同:任何活细胞都要进行新陈代谢(包括蛋白质、糖、酶以及遗传物质核酸的代谢)以维持细胞的生命。癌细胞也是一种活细胞,其代谢特点与正常组织细胞相比,没有质的差别,但是较正常的组织细胞代谢旺盛。
癌细胞代谢增强也是癌症对人体危害的原因之一。比如,癌组织的蛋白质代谢旺盛,尤其是蛋白质合成大大增强,甚至夺取正常组织的蛋白质分解产物以合成癌组织本身所需要的蛋白质,结果可使癌症病人处于严重消耗的恶病质状态。
细胞生长方式不同:和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生长有两大特点。首先是癌细胞生长的自主性。人工培养细胞时发现,当正常细胞在分裂繁殖过程中与周围细胞相接触时就会停止分裂,这种现象叫做细胞增生的“接触性抑制”,它能抑制细胞的过度增生。癌细胞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机体的控制,往往表现为不间断的生长繁殖和不良分化,这种特征称为癌细胞的“自主性”或“自主性生长”。在癌症发展过程中,“自主性”总是越来越大,生长越快,发展也越快。
癌细胞特征的遗传:癌细胞能把自己的自主性、浸润性和转移的特性遗传给后代细胞,使新繁殖出来的癌细胞具备同样的特点,所以癌肿可以不断扩大甚至广泛播散,并且永远保持癌细胞的恶性特征。
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的过程称为“癌变”或“恶变”。癌变的原因和过程,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说来、人体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是个复杂的过程,这个时间是相当长的,通常要10年或数十年的时间,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或“基因功能失调”的结果。在肿瘤研究中,发现人体细胞内天然就存在着一组能够引起细胞癌变的基因——“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癌基因对人体非但无害,而且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癌基因尽管人人有之.但并非人人都得癌。只有当正常细胞受到外界致癌因素的反复作用后.细胞内处于静止状态的癌基因就被激活,基因结构产生突变或基因表达失去控制,使细胞原有的正常生物学性状发生改变,从而破坏了正常细胞代谢的动态平衡,于是癌细胞就产生了。目前科学家们已能从膀胱癌、肺癌、结肠癌等二十多种肿瘤病人的细胞中分离出癌基因。因此,目前认为癌基因被激活是细胞癌变的重要原因。
基因的突变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先天携带某种基因;另一种情况是,在某些致癌物质的刺激下,基因发生了变化。两种情况下的基因的变化,都可能促使细胞发生癌变。因此,癌症是一种基因疾病。但是,绝不能说癌症是遗传疾病,因为促使细胞癌变的基因都是后天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上一代遗传的,也不遗传给下一代。其实,癌症也是生活疾病,因为生活中充满了致癌物质和致癌因素。但是我们也不必要过度恐慌,在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几十年间,体内可能有许多细胞发生癌变,但并不是每一个癌变细胞都会发展为癌症。有些癌细胞被免疫系统消灭了,有些癌细胞自然死亡了,是的,癌细胞也像正常细胞一样可以自然死亡。
人体任何部位、任何组织、任何器官几乎都可以发生肿瘤,所以肿瘤的种类繁多,命名也很复杂,为了更好的进行科学研究、临床治疗和科研交流,人们通过摸索和研究,认为的制定了一些原则,以达到肿瘤分类和命名的统一。
根据对机体影响的不同,肿瘤可分为良性及恶性肿瘤两大类:
良性肿瘤的命名
良性肿瘤在其来源组织名称之后加“瘤”字。例如来自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称为脂肪瘤;来源于腺体和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称为腺瘤;含有腺体和纤维两种成分的良性肿瘤则称纤维腺瘤。有时结合一些肿瘤形态特点命名,如来源于皮肤鳞状上皮的良性肿瘤,外观呈乳头状,称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或简称乳头状瘤;腺瘤呈乳头状生长并有囊腔形成,称为乳头状囊腺瘤;含有一个以上胚层的多种组织的良性肿瘤称为畸胎瘤。
恶性肿瘤的命名
癌
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命名时在其来源组织名称之后加“癌”字。如来源于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鳞状细胞癌;来源于腺体和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腺癌;由腺癌和鳞癌两种成分构成的癌称为腺鳞癌。有些癌还结合其形态特点命名,如形成乳头状及囊状结构的腺癌,则称为乳头状囊腺癌;呈腺样囊状结构的癌称为腺样囊性癌;由透明细胞构成的癌称为透明细胞癌。
肉瘤
由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组织等)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其命名方式是在组织来源名称之后加“肉瘤”,如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等。呈腺泡状结构的横纹肌肉瘤可称为腺泡型横纹肌肉瘤。
癌肉瘤
如一个肿瘤中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的成分,则称为癌肉瘤,近年研究表明,真正的癌肉瘤罕见,多数为肉瘤样癌。
一些肿瘤的特殊命名
有少数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来源于幼稚组织的肿瘤称为母细胞瘤,其中大多数为恶性,如视网膜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等;也有良性者如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和脂肪母细胞瘤等。有些恶性肿瘤因成分复杂或由于习惯沿袭,则在肿瘤的名称前加“恶性”二字,如恶性畸胎瘤、恶性神经鞘瘤和恶性脑膜瘤等。有些恶性肿瘤冠以人名,如尤文肉瘤和霍奇金淋巴瘤。至于白血病则是少数采用习惯名称的恶性肿瘤。因习惯对淋巴瘤、黑色素瘤和精原细胞瘤省去了恶性二字,但仍代表其为恶性肿瘤。瘤病常用于多发性良性肿瘤,如神经纤维瘤病;或用于在局部呈弥漫性生长的良性肿瘤,如纤维瘤病、脂肪瘤病和血管瘤病。
良性肿瘤(benign tumor)是指无浸润和转移能力的肿瘤。肿瘤常具有包膜或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生长缓慢,肿瘤细胞分化成熟,停留于机体局部,一般不发生转移,对机体危害较小。
良性肿瘤绝大多数不会恶变,很少复发,生长缓慢,对机体影响较小。但这并不是说,良性肿瘤没有危险。相反,有些良性肿瘤对人体危害很大,必须密切关注。首先,观察肿瘤生长的部位。当良性肿瘤生长在身体要害部位,这些部位空间又相当有限时,同样可造成致命的后果。如生长在头颅内长在甲状腺上及纵膈的巨大良性肿瘤等。发生在胃肠壁或肠腔内的良性肿瘤,也因为瘤体增大会引起梗阻、出血、穿孔、黄疸等急症,延误治疗可导致死亡。其次,关注良性肿瘤的恶变倾向。有些良性肿瘤会发生恶变,一旦变成恶性,其后果与恶性肿瘤相同。比较容易恶变的肿瘤有胰腺良性肿瘤、甲状腺腺瘤、乳腺纤维瘤、子宫瘤、胃肠道的平骨肌瘤、软组织的纤维瘤、滑膜瘤、韧带纤维瘤等。这些肿瘤一经发现,也要及时处理好。第三,有些非肿瘤病的良性病变同样与恶性肿瘤有关。如乳腺的囊性小叶增生症、黑痣、肺组织或其它部位的疤痕性病变,长期不愈的慢性溃疡、肝硬化等均有可能与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因此,如发现良性肿瘤有迅速增大,出现出血、剧痛等情况时,应马上去医院检查。必要时,进行手术切除。
良性肿瘤的特点是瘤细胞与起源组织的正常细胞面貌相似,在发生的脏器或组织缓慢生长,生长方式为"膨胀性生长"(膨胀性生长是指肿瘤对周围正常组织仅发生推移积压作用),与周围组织有包膜相隔,界限分明,且生长常有一定的"自限性",即有一定的自我约束机制。只要手术切除干净(完整切除),罕有复发。 良性肿瘤对机体破坏性较小,除非生长在要害部位(如大脑)或瘤细胞能分泌大量激素,一般不会致人于死地。恶性肿瘤的瘤细胞形态与发生处的正常组织细胞形态相差甚远,生长方式为 “浸润性生长”,即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瘤体表面有许多“蟹足样”瘤组织散在于周围正常组织中,肿瘤对周围正常组织除有推移积压作用外,还直接浸润和破坏周围的正常组织,即使手术切除了肿瘤,仍有复发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从一处跑到另一处(医生称为转移)。其对人类的危害较良性肿瘤大得多,目前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
良恶性肿瘤的具体区别如下表所示:
原发癌是指原来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细胞,在各种内外致癌因素的长期作用下,逐渐转变为恶性肿瘤细胞,进而形成癌细胞团块,即“原发癌”或称“原发性恶性肿瘤”。原发癌占临床恶性肿瘤的主要部分,人体除指(趾)甲和毛发外,几乎各个部位、所有器官和组织都可以发生原发性癌。
复发癌是指原发癌经治疗消退后,在原发癌所在的器官上又长出新的癌瘤,所长出的新癌瘤称为复发癌。癌症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原发癌治疗不彻底。如手术未切除干净,放疗或化疗不彻底。这时表面上癌肿消失,但还残存有一些癌细胞,这些残存的癌细胞在一定内外诱因作用下可引起癌症的复发。
转移癌是癌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随血液或体液运行,并在远隔部位或器官形成与原发癌同样类型的癌症。转移癌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发生部位必须是原发癌的远隔部位;二是癌症的性质必须和原发癌相同。
转移促使恶性肿瘤扩散,对机体造成更大、更广泛的危害,同时也给癌症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癌症的广泛转移,往往就是晚期癌症不能手术根治的主要原因。由于癌症容易发生转移,所以有时转移癌先被发现,而后才找出原发癌,如颈部淋巴结肿大,有时是鼻咽癌病人首先发现的临床症状,经进—步检查才发现是鼻咽癌。
原位癌又称Bowen氏病,或上皮内上皮癌。是上皮细胞增生达到恶性病变的早期阶段。上皮组织是覆盖身体表面及体内脏器的内、外表面的一层组织,包括若干层上皮细胞和基底膜,其下是间质和真皮组织。原位癌就是指癌细胞只出现在上皮层内,而未破坏基底膜,或侵入其下的间质或真皮组织,更没有发生浸润和远处转移,所以原位癌有时也被称为“浸润前癌”或“0期癌”。
原位癌可进一步发展为早期浸润癌,偶尔原位癌可消退。原位癌的病变范围虽为局限性,但也可程多灶性或在不穿透基底膜的情况下累及较大的区域。常见的原位癌有皮肤原位癌、子宫颈原位癌、胃原位癌、直肠原位癌、乳腺导管内癌和乳房小叶间原位癌。
正因为原位癌没有形成浸润和转移,不符合癌症的特点,所以它并不是真正的“癌”。如果能及时发现,尽早切除或给予其他适当治疗,完全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所谓癌症的早期发现,最理想的也就是发现原位癌,这时治疗效果极佳。例如,最早期的子宫颈癌是原位癌,病人没有自觉症状,肉眼也看不出癌变,通过子宫颈癌普查,采用宫颈细胞涂片的方法可以发现它,如果及时予以治疗.治愈率可达100%。
多发原发性恶性肿瘤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先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发恶性肿瘤(即原发癌),多见于女性生殖系统癌症、乳腺癌、肺癌及消化道肿瘤。比如,乳腺癌患者,一侧乳房得乳腺癌后,另一侧乳房或子宫、卵巢、直肠等器官部位又出现原发癌。
多发原发性恶性肿瘤要和转移瘤区别开来,多发性恶性肿瘤的每个原发癌有不同的恶性组织特点,而发生转移癌时,转移癌和原发癌性质完全相同。因此,对于第二次患癌症的病人,不能草率的认为是“复发”或是“转移”,而应重视鉴别诊断。同时,二者的治疗也是有区别的。
癌细胞在人体内“横行无法”,很不安分,会扩散转移到其他脏器中去,这一禀性与癌的生长方式及癌细胞的特性 有关。其原因非常复杂,至今尚未定论,转移能否发生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一般,癌症的分化程度越低,浸润性越明显,则转移发生也越早;
被转移器官的特点,癌症一般很容易转移的血液供应丰富的器官,如骨骼、肝脏、肺、脑;
对原发性癌的机械刺激,对恶性肿瘤所形成的癌肿,尤其是对血管丰富的肉瘤作过多的按摩及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措施可使癌细胞进入血液系统,有增加转移的危险;
机体的状态,病人的一般状态差,或者免疫功能低下,都能增加癌症转移的机会。
转移是癌症的重要的特征之一。一般来说,肿瘤发生转移往往提示肿瘤进入了偏晚的期别,给治疗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那么肿瘤到底是如何发生转移的呢?各种转移方式又各有什么特点呢?肿瘤转移主要有直接浸润、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和种植转移等几种途径:
直接侵润
直接侵润即是指肿瘤细胞直接侵入周围临近组织,从而引起肿瘤的增大和扩散。在几种肿瘤转移途径中,直接侵润由于肿瘤只累及周围的组织,所以往往这种转移是最容易预测的。虽然大都在预料之中,但是直接侵润也会引起相当麻烦的后果,比如直肠癌直接侵入膀胱,肺癌局部侵润食管等等。这种情况往往难以手术或者需要联合脏器切除,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对局部组织受累情况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血行转移
众所周知,人体中遍布着错综复杂的血液循环系统,仿佛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将营养和氧气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身体的每个部分。当肿瘤细胞侵入了这样的血管中,也会随着血液循环快速转移到距原发灶较远的器官,进而生根发芽,生成新的肿瘤转移灶,进而引起相应的危害。由于血行转移的肿瘤细胞常沿着血流方向进行传播,就像是高速公路上从一站到下一站,因此各器官肿瘤的血行转移部位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但是由于循环系统的复杂性,在高速公路之间可能还存在着难以统计的乡村小路,因此血行转移的预测难度要大大高于局部侵润。
淋巴转移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淋巴系统”这个词,但是对其真正含义却较少理解。实际上身体中除了遍布着由心脏、血管等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还存在着一套由淋巴结、淋巴管等组成的四通八达的淋巴系统,其主要起免疫防御的作用。与血行转移相似,肿瘤细胞也可通过进入淋巴循环而发生转移,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其实更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区域淋巴结的受累,偶尔也会出现远处淋巴结构的转移。
种植转移
顾名思义,种植转移是指某些肿瘤细胞能够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形成一个转移病灶。这种转移方式主要发生于胸腹腔内的肿瘤,这些肿瘤会突破脏器,在胸膜、腹膜、心包等处播散,并常常形成“满天星”样的弥漫转移。这种弥漫转移的病灶虽然数量众多,但是每个体积可能均较小,因而很有可能在影像检查中无法发现,而在腹腔镜或开腹手术中才被看到,也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如果把肿瘤转移比喻做一场战争的话,那么直接侵润无疑就是正面战场的步步为营,逐步推进,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这种战局基本是可以推测的;而血行和淋巴转移就好比通过铁路运兵进行远距离奔袭,虽然输送的肿瘤细胞数量比较有限,但是却往往会侵袭到距离较远、不好预测的位置,进而给战局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种植转移则更像是伞兵奇袭,有时会定点降落,只使某个特定的远处器官受累;有时则会漫天开花,造成体腔内的弥散受侵,从而导致无法手术。
癌症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与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癌症早期对人体并无明显影响,不痛不痒。因此,往往不易早期发现,以致延误诊断,影响及时根治。癌症对人体的危害:
机械性阻碍与压迫:不同部位的癌症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同的。如食管癌可导致食管堵塞,造成病人吞咽困难;肝癌则造成肝胆管阻塞,出现黄疸;皮肤原发性癌症则不会在早期产生阻塞和压迫症状。
破坏器官的生理功能:由于大量癌细胞的增殖,癌所在器官的正常细胞得不到正常的营养,癌细胞释放的毒素也首先影响这些器官,使之功能下降。如肝癌会引起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甚至出现黄疸;肺癌则会发生咳嗽、咯血,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癌组织进一步增大可引起胸闷、呼吸困难;胃癌可使胃上皮细胞正常分泌功能受到损害,产生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减退等症状。
局部出血、坏死和感染:由于癌细胞生长迅速,常常因供血不足而使局部组织发生坏死;癌组织如侵犯较大血管则会引起出血,胃癌病人的便血,肺癌病人的咯血均由此引起。此外,癌细胞迅速繁殖,使癌所在器官局部抵抗力降低。因此,易导致细菌和病毒性感染。
发热与疼痛:癌细胞的代谢产物及坏死组织的分解物,以及继发的感染都可导致病人体温升高,一般表现为低热。某些癌症病人最初症状就是不明原因的低热。疼痛是由于癌组织压迫或侵蚀神经而引起的。如晚期肝癌、胃癌及癌细胞转移至骨骼,均可引起剧烈骨痛。
恶病质:这是癌症病人晚期出现的以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综合体征。发生原因主要是出血、感染和癌组织坏死产生的毒素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同时癌细胞生长迅速,消耗机体大量营养物质,以及病人后期食欲和睡眠等严重障碍因素的综合作用。
癌症对人类危害极大,医学科学的进步使它的早期发现成为可能,为癌症的根治奠定了基础。此外,癌症预防所取得的许多重大成果,使其危害性减少到最小限度。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撰稿:郑红刚 刘瑞
主审:花宝金
编辑:王许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