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双翅目蚊科小型昆虫,从古至今都被人们所厌恶。早在七百年前,人们就打响了“驱蚊斗争”的第一枪。
古籍驱蚊中药记载:
明代《卫生易简方·辟蚊》:“清明日日未出时,采荠菜花枝,候干。夏间做挑灯杖,能祛蚊;及取花,阴干,暑月置近灯烛,令蚊蛾不侵,故名护生草。”——将荠枝做挑灯杖来驱蚊。
明代《卫生易简方·祛虫害物第十七》:“鳖甲(打碎土炒)、芫花、苦参、藜芦、川乌共研,枣肉杵丸胡桃大,每晚焚之。”——烧鳖甲、芫花、苦参、藜芦、川乌驱蚊。
明代《本草纲目·驼》:“驼屎,主治干研鼻,止鼻衄(寇宗奭)。烧烟,杀蚊虱。”——烧驼屎驱蚊。
唐代《神农本草经·虾蟆》:“虾蟆,味辛,寒。主邪气,破癥坚,血、痈肿、阴创。《淮南》谓之去蚊。”——中药虾蟆可有驱蚊的效果。
宋代《证类本草·水萍》:“孙真人食忌:五月取浮萍阴干,烧烟去蚊子。”——烧浮萍可驱蚊。
据统计,古籍驱蚊中草药频次前十名:浮萍>鳗鲡鱼>夜明砂>社酒>雄黄>鳖甲>川芎>芫花>羌活>苍术。
其中,鳗鲡鱼、夜明砂为鱼干和蝙蝠干燥粪便,药源较难获得,且有异味;雄黄、芫花虽然驱蚊功效佳,但有毒;社酒即古人祭祀用的酒,用喷洒的方法使之均匀分散在屋舍内可以驱蚊,但刺激性比较大,不适合婴幼儿及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川芎、羌活、苍术均有刺激性的气味。古人发现,将药物点燃,通过药物燃烧释放的气味驱避蚊虫效果好,但对于户外驱蚊使用则不是很方便。
于是,现代的人们接过古代人的“接力棒”,继续进行“驱蚊斗争”。
现代人秉承着安全无毒、药源易得、药味易挥发的三大原则,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实验,终于从众多的药物中选出了15味:艾叶、薄荷、藿香、石菖蒲、丁香、白芷、金银花、青蒿、薰衣草、紫苏叶、花椒、苍术、陈皮、荆芥、夜来香、樟脑。这些药或具有驱蚊功效,或具有、解表化湿、芳香醒神功效,被现代人用在驱蚊香囊中辟秽化浊。
驱蚊小药方:薄荷30g,浮萍20g,石菖蒲50g,迷迭香10g
制成粉状或粗颗粒状置于透气性好的布袋中随身佩戴,或置于长时间停留的环境周围。
薄荷——辛凉,具有清香发散作用。外敷薄荷可有效消肿止痒。(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薄荷中含有的薄荷油、薄荷酮和薄荷醇在发散后可驱蚊且对人体无害。)浮萍——辛寒,入肺经,具有祛风止痒之效,还可开宣肺气,发汗透邪。同时,浮萍还具有解热、抑菌的作用,适合夏季驱蚊使用。石菖蒲——气味芳香,可辟秽化浊,加强中焦运化水湿功效,醒脑开窍。迷迭香——辛温,无毒,气味芳香,不但可以驱散蚊虫,而且气味芳香无刺激性。上述4味药合用,共奏驱蚊醒神、清热祛湿之效。
夏季多湿热,人易贪食寒凉损伤脾胃,易感受暑湿秽浊之气,导致头身困重、脘腹胀满、呕吐腹泻。浮萍、薄荷可以解表以散表湿,除头身困重;石菖蒲化湿和中止呕,可醒脾开胃,除胀消满,保护人体中焦胃肠,既驱蚊又可预防夏季暑湿困脾造成的饮食减少、胃脘不适。
在“驱蚊斗争”的漫长路途中,人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蚊子也在不断适应、进化,因此还需不断创新,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