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芒”指的是植物没有叶子的穗子外部起自我保护作用的针刺。比如一些有芒的作物,稻、黍、稷等;而“种”有两重意思,一为种子的“种(zhǒng)”,一为播种的“种(zhòng)”。
“芒种”之名含义就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民谚中“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芒种到夏至阳热升浮至顶,人体中下大虚。夏至,阴气已开始在暗处萌生,就要转阴了。
这时不妨试试练习芒种功法——掌托天门式,可以帮助提升阳气,益气养心,健脾祛湿。
芒种功法:掌托天门式
动作要领:
1. 两臂上举,手掌上托,指尖向后,抻拉两胁。
2. 仰头,舒胸,眼看上方,
3. 上托一手,似向空中托举重物,到极致后放松。换另一手上托。托举过程中,肘腕掌保持不动,这样能更好地抻拉提气。
4. 反复多次,头回正,还原。
加强动作:
头回正后,百会上顶,两掌向上托举同时,踩脚尖提脚跟,身体上下拔伸。
落脚跟时,两掌继续用力向上托举,体会进一步加大的对拔拉伸。
心法:
两掌上托时,意识通过头顶的天门(囟门)观注两掌。
两掌托举,头颈后仰时,手掌托天时想象遥远的天际,进行冥想。
功效:
帮助进行人体气脉的升降开合,提升阳气,益气养心,健脾祛湿。
通过锻炼全身,增强腰腿力量和身体平衡,并能预防和改善肩颈问题。
芒种时节,气温明显升高,逐渐展现出夏天暑热的样子。“暑多挟湿”,暑邪的到来往往是带着湿邪的,他们经常一起被称为“暑湿”,每年夏天都困扰着很多人。
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指自然环境“湿”,比如梅雨季节、居所潮湿等。内湿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尿少、面黄、浮肿、舌淡苔润、脉濡缓等。当我们内部、外部的湿邪过重的时候,湿气一开始还是水湿停滞,是无形之痰,慢慢积累多了,变成有形之痰,形成痰湿。
痰湿体质的典型表现是:身体发胖,面部油腻长痘痘,经常疲惫、乏力,大便黏黏的冲不干净等。
这时吃薏米红豆之类单纯去湿邪的食物就白费功夫了。
在此推荐各位两个祛痰湿的代茶饮:
陈皮荷叶茶:
将陈皮10克、荷叶5克洗净,放入保温杯中,冲入热水,等5分钟即可饮用。
陈皮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理气健脾,调中,干湿,化痰。比如脾胃气滞的腹胀和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滞中胸闷、腹胀、发呆。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等。荷叶茶主要有减肥、降低血脂的效果。
陈皮扁豆山药茶:
山药30克,炒过的白扁豆30克,陈皮3克。三者水煎取汁,可加糖调味。
白扁豆花入脾、胃、大肠经,是百花中罕见的健脾良药。《四川中药志》有白扁豆花和胃健脾、清热除湿的功效。还有治疗暑热昏昏欲睡,湿滞中焦,腹泻脓血,夏季腹泻和白带下的记载。
这两个代茶饮有健脾燥湿的功效,还可以化痰祛脂。
这个时间就到端午节了,端午有一自古以来的养生保健法一直被人们忽视,就是药浴。
自周朝就开始流行香汤沐浴,可以避邪气疫气。到了唐宋时期,称农历五月为“浴兰令节”。宋明期间,药浴逐渐传入民间,成为当时医生和百姓常用的一种治病方法,人们会根据自己身体情况,选用不同的药浴防病。到了清朝,药浴发展到鼎盛阶段,成为常用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多用于疾病治疗和康复。
这里有一经典的端午五枝汤药浴方:
1. 准备槐枝、桃枝、柳枝、桑枝各30克,麻叶250克。
2. 将五种药物用纱布包好,然后加入清水浸泡30分钟,之后倒入锅中煎煮20分钟左右。
3. 取煎煮好的药液,倒入适量清水,进行洗浴即可。
这种药液既可全身浸浴,亦可用于局部泡洗,每周洗两次,效果更好。此药浴可疏风气、驱瘴毒、祛暑湿。
芒种时节,容易心气不足、心血不旺,很多人会觉得在下午特别容易疲累,所以建议中午尽可能小憩一下,养养心血。
供稿: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 张楚笛 沈潜
编辑:崔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