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中医科普 | 入睡难,古人是怎么调理的?



俗话说“一日不睡,十日不醒”,充足的睡眠是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的保障。为了学习和生计,很多人都有以牺牲睡眠来争取时间的经历。而不规律的睡眠习惯和不充足的睡眠时间也让很多人有过入睡难的苦恼。“睡眠时间已经很不够了,至少能睡的时候让我快快入睡、好好入睡吧!”相信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我们现代人的入睡难问题,古代人是否也同样经历呢?他们是怎么调理的?是否已经帮我们准备好了调理模式呢?

入睡难是失眠的一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称之为不卧、不得卧及不能卧;《黄帝内经》称之为卧不安、不得安卧、不夜瞑、不能眠等,《难经》始称不寐;汉代张仲景亦以不得眠、不得卧、不能卧、不得睡称之;《外台秘要》最早称之为失眠。在上述众多病名中,“不寐”之名沿用至今。

古代中医认为,阴阳失调为失眠之本,失眠的病机属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即阳盛阴虚则夜不得眠。《灵枢·大惑论》云“阳气满则阳跷盛……故目不瞑矣。”夜晚阳气只要入阴经,就会入睡,阳气离开阴经,就会醒,故阴阳失和是解释和治疗失眠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医对失眠机制的深入阐述。

传统中医认为:阴阳动态失衡是入睡难发病之关键。“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21时至次日1时为阴中之阴,阴渐长,阳渐消时段,能够入睡的前提是保持阴阳双方相对动静平衡,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此时三焦通畅,则无病。如素体阴虚,情志过极伤阴,或久病损伤阴液,饮食不当伤阴,出现阴虚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旺,阳气满,则表现出机体活动亢奋、入睡难的病理状态。入睡困难在中医辨证中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心、胃与肾,很难单纯辨证为阴虚或阳虚。大体上讲,影响睡眠的先是心,因为心主神明。如单从“心”的角度讲,入睡困难与心阴不足或心血不足关系更加密切。如心阴不足或心血不足,阳就不能入于阴。过于活跃的阳,在夜间仍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人就会入睡困难,所以从“心”的角度进行辨证,入睡困难是以阴虚为主的。当然还要参考患者的其他症状,看其他脏器是否受到影响,在治疗上要综合考虑。从现代医学角度认为,入睡困难可能与焦虑症有关,临床因入睡困难在非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易误诊为单纯性睡眠问题。正确诊断很重要,焦虑症患者睡眠障碍与焦虑情绪的产生互为因果,提高其睡眠质量有利于缓解焦虑情绪,焦虑型入睡困难的治疗离不开治疗焦虑症,“治寐先治虑,虑安寐自缓”。

古人怎么调理入睡难呢?

入睡难总的治疗原则为协调阴阳,调和营卫,调节脏腑气血阴阳。中医治法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气功疗法等。在这些疗法中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最常用。药物疗法中半夏秫米汤被称为治疗不寐的第一经方,由秫米和半夏组成。取秫米1000g,半夏500g,加清水5升,炖煮后去半夏和秫米,留汤每日服用,一日3次,一次1杯,服用到见效,专为不寐而设。《伤寒杂病论》中还有很多治疗不寐证的方剂,比如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黄连阿胶汤、四逆散等。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所创之“温胆汤”,专为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而设,后世各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又化裁出黄连温胆汤、柴芩温胆汤等常用方剂。除此之外还有丹栀逍遥散、朱砂安神丸、交泰丸等经方,但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我们切忌盲目的见是病选是方,当辨证立法,依法选方。

针灸治疗入睡难,与现代镇静安眠药相比,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势。古人根据阳气动与静平衡则寐的原则,在治疗中采用阴中之阴针法,即着重选取属于阴中之阴的足少阴肾经太溪、照海,配合足三阴经交会穴三阴交及足太阳膀胱经肾俞穴,通过特定针法和手法贯通三焦,使气机通畅,达到阴平阳秘,阳入于阴而寐的效果,酌情使用外关、中渚等三焦经穴及三焦俞穴,往往可以增强疗效。



其实古人之法,今人仍在应用,面对入睡难,我们应当树立信心,摆正心态,正确认识和对待失眠,无需焦虑恐惧,积极面对,如此治愈后,复发率低,这正是临床治疗失眠的具体运用,具有推广意义。



END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医疗美容专业委员会
  撰稿: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  牛天力、蓝海冰
  审稿:北京中医药学会医疗美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曲剑华
  编辑:崔茜

审核: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