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院急诊室里有一名病人呕吐不止,心电监护显示心率100-110次/分,频发室性早搏,血压70/50mmHg,血氧100%,呼吸30次/分,病情十分危急。经过询问得知病人之前喝了一些药酒,约1小时后出现手脚麻木、心慌、眼前发黑等症状。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瓶药酒是由生川乌、生草乌、甘草等药材加入酒中浸泡1个月后配制而成,而患者女儿在放入药材时竟比医生开具的医嘱多放了一倍,因此导致患者出现生川乌、生草乌中毒现象。川乌、草乌主要成分是乌头碱,而乌头碱是“杀人夺命”的一把利器,人体摄入乌头碱0.2 mg就会出现中毒反应,3~5 mg即可致死。乌头碱之所以对人体危害如此之大,在于其能严重损害人体循环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由此产生的恶性心律失常极难纠正,导致中毒者因循环衰竭而死亡。幸而该药酒中含有甘草、防风等解毒药物,使得患者减缓中毒速度,争取到一线生机。
泡制和饮用药酒在我国已盛行数千年。《汉书–食货志》中有“酒为百药之长”之称,对于喜爱饮酒的人来说,将强身健体的中药与酒溶于一体,既可以养生美容、延年益寿,又能过“酒瘾”,因而深受部分人群喜爱。现在许多药酒的良方仍为医学家沿用,成为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药酒,一般是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或动物全体、某些矿物质成分按一定比例浸泡在白酒、黄酒、米酒中,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中,浸泡一定时间,去除渣滓制成,也有一些药酒是通过发酵等方法制得。药酒的产生与酒对人体的作用密切相关,因为酒有散塞滞、消饮食、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养肌肤等作用,所以酒和药物配伍可以增强药力。古时医字从酉(酒),可见酒与药关系密切,而药酒的产生更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
你知道吗,药酒虽好,但如果应用不当,不仅不会受益,反而会使身体受损,甚至还会像前篇提到的那名患者一样,出现生命危险,所以,使用者最好征求医药专业人士的意见,以免因滥用造成对身体的损害。在选择使用药酒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服用药酒要对症。每一种药酒都有其适用范围,要依据病情及身体状况选用,不能乱喝,如感冒、发烧、呕吐等情况则不宜使用补益类药酒,而月经量过多的妇女要慎用活血类药酒。
2. 忌酒的病症应慎用。对于慢性肝肾功能不全、慢性结肠炎、肝炎、肝硬化、消化系统溃疡、心脏功能不全以及高血压等患者,均不宜使用药酒,以免加重病情。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也不宜使用药酒,以防对儿童或胎儿的组织器官产生损害。
3. 掌控好药物剂量。药酒效果跟药材剂量及泡制时间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一些作用较为强烈的中药,如草乌、川乌、附子、天南星等药材,毒性较大,一旦超量使用容易导致中毒,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另外,部分患者喜欢用蜈蚣、全蝎、毒蛇等泡制药酒来治疗风湿骨痛,此类药材若长期或超量使用,会产生肾脏损害或内脏出血等风险,所以要谨慎使用。
4. 外用药酒禁止内服。因为外用药酒在配制过程中与内服药酒标准不同,可能会含有刺激性及毒性较大的成份,内服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5. 服用药酒要适量。在服用药酒时,特别是具有治疗作用的药酒,应根据医生的处方和医嘱来泡制和服用,切勿随意增加剂量。一般最佳服用量以每天20 mL左右为宜,可根据服用者的耐受力、病情、酒量、年龄及生理状况等遵从医嘱调整。且药酒也不可过多或长期饮用,以免酒精或其他成份对心、肝、肾等组织器官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
6. 药酒不宜空腹服用。饭后半小时服用,既能够有效减免酒精和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也便于药物更好的吸收发挥作用;安神类药酒可在睡前1-2小时适量饮用。
7. 药酒并非越陈越好。酒越陈越香,而药酒却并非如此。如果泡制时间过长,酒精挥发后抑菌作用下降,泡制太久的药材也有可能发生霉变。因此,自制的药酒泡制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一到三个月。对于动物类、矿物类的药材可适当延长泡制时间,而植物类的药材一般泡制几天其有效成份即可析出。另外,开封后的药酒应尽快饮用完毕,以防变质。
如果服用者在饮用药酒之后出现一些较为强烈的不适症状,如面部或四肢麻木、心慌头晕、大汗淋漓等,一定要立即拨打120,并且在等待过程中反复进行催吐,尽可能将胃内容物吐出,以减少毒素吸收。另外,要将中毒者置于通风处,确保呼吸顺畅。若条件允许,可保留好剩余药酒,方便送检,明确毒物种类,以便得到针对性治疗。
最后小编建议大家,药酒虽好,但也不是万能的,如果感到身体不适,还是要到正规医院去找大夫做检查,听从医生的医嘱,切勿盲目听信民间偏方、秘方自行泡制药酒,谨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工作委员会
撰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任涵
审稿: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华国栋
编辑:崔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