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蒺藜、白蒺藜是临床上常用的药对,以往两药常在处方中并开为“潼白蒺藜”“二蒺藜”。二者虽在名称上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外观形态、临床应用方面却大相径庭。各位朋友看到它们时,一定要区分开来。
一、基源不同,性状各异
《药典》收载潼蒺藜的规范用名为沙苑子,白蒺藜即为蒺藜。两药植物来源科属不同,用药部位及饮片性状也大不相同。
蒺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刺蒺藜、白蒺藜。饮片性状:由5个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常裂为单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状,背部黄绿色,隆起,有纵棱和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两侧面粗糙,有网纹,灰白色。气微,味苦、辛。
沙苑子始载于《本草图经》,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因初生苗叶似刺蒺藜,故名沙苑蒺藜;又以陕西潼关产者为佳,而称潼蒺藜。饮片性状:略呈肾形而稍扁,表面光滑,褐绿色或灰褐色,边缘一侧微凹处具圆形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二、各有千秋,应用有别
按功效分类,白蒺藜归为平肝息风药,而潼蒺藜是补阳药,两者临床应用各有偏重。
功效应用:白蒺藜药性辛、苦,微温,有小毒,主归肝经,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的功效。蒺藜既平肝阳又散风邪,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本经逢原》称白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是眼科常用之品,长于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用于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另外,因其轻扬疏散,可祛风止痒,皮肤科常用于风疹瘙痒及白癜风。临床常用剂量6~10g。沙苑子药性甘,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肾助阳、固精缩尿、养肝明目的功效,常用于肾虚腰痛、遗精早泄、遗尿尿频、白浊带下、眩晕、目暗昏花。临床常用剂量9~15g。
炮制选择:《药典》收载的炮制品规是炒蒺藜、盐沙苑子。蒺藜生品祛风、明目、止痒效强,用于风热目赤、翳膜遮睛及风疹瘙痒、白癜风等。炒后辛散之性减弱,长于平肝潜阳、疏肝解郁,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及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乳房胀痛。沙苑子生品明目、缩尿力强,多用于目暗昏花、尿频遗尿;盐沙苑子更为平和,能平补阴阳,引药入肾,增强补肾固精作用,多用肾虚腰痛,梦遗滑精、白浊带下。
现代研究:白蒺藜具有抗肝损伤、抗心肌缺血、脑保护、延缓衰老、降血糖、降压等药理作用;临床多用于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等肝阳上扰者,角膜炎、结膜炎等肝经风热者。沙苑子具有抗肝损伤、延缓衰老、提高免疫、降压、降脂等药理作用;临床可用于视神经炎、玻璃体浑浊等肝肾不足者。
注意事项:气血虚弱、孕妇慎服蒺藜。阴虚火旺、小便不利者忌服沙苑子。
三、一言蔽之,区别对待
潼蒺藜、白蒺藜无论在基源性状,还是临床应用上都存在很大区别。两者虽都可明目,但主治不同。刺蒺藜辛以行散,善于疏散肝经风热而能明目退翳,主治风热上攻,目赤翳障;沙苑子味甘能补,长于补肝肾而明目,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目暗不明,头昏眼花。具体区别总结如下: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
[2] 颜正华 主编.《中药学》.
[3] 张冰 主编.《临床中药学》.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