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中医科普 | 春来倒冷凭添愁,“春捂”保暖不停休——倒春寒春捂助无忧



根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3月份“倒春寒”将袭扰中国北方大部地区,局地降温达10℃。时令交替,寒温无常,“春捂”解忧愁。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走进“春捂”世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提示春季时节万物复苏、阳气升发,人体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人体经过一冬的养精蓄锐,冬季进补储存的营养物质,到了春天后,开始从骨髓、内脏往外表输送

此时,尽管已是池塘春暖水纹开,但仍有“春时应暖反大寒”的出现。这时,如果你过早开放自己的体表腠理,刚刚萌发的生机就会被“扼杀”,人的身体就容易受到伤害,生理和心理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那些冬天藏精不够的人,春天过早地宣发,就容易透支、发病。“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说完为什么要“春捂”,下面再聊聊怎么“捂”。



春捂时机

1.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要“捂一捂”。

2.昼夜温差超过8℃的时候,要捂一捂。

3.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春捂捂哪里

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有道理的,但“捂”的位置很有讲究,绝不是“不减衣服”这么简单。

1. 头颈部——祛寒邪、防感冒

在我们的头颈部,有着与身体受寒直接相关的三个穴位,分别是风门、风池、风府三穴。风门是外邪冲进身体要跨过的第一道关卡,把这道关卡把守好,寒邪自然难入侵。有句老话说“神仙也怕脑后风”,一旦不小心让这三个穴位受了寒,可能引发局部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从而诱发加重颈椎病、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中风等。所以说,倒春寒时可以选择戴帽子或系围巾,别着急过早把脖颈暴露在风寒中。


2. 腹部——养阳气、助长寿

小时候最常听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就是“睡觉一定要盖肚子”,可见腹部怕受凉。因此,“春捂”一定要捂一捂我们的腹部,如果腹部受凉,首当其冲的就是肚脐,又叫神阙穴。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一旦寒邪从肚脐入侵,就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肠道疾病。



3、腰部——护肾

在我们后腰处,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两根手指宽处,是肾俞穴。肾俞穴是春捂的重要部位;腰为肾之府,肾俞穴对应肾脏,而且人体的阳气主要靠肾阳生发。肾好了,脱发、耳鸣、腰膝酸软、无精打采等这些小毛病就不会找上门了。

肾俞穴还是补肾强穴。平时可利用艾灸的方法在穴位上2~3厘米处进行熏灸,每次5~7分钟,感觉到明显的温热感即可。常灸的话可起到培补肾元、滋阴养阳的功效。



4. 下肢——防寒聚阳

“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人体下半身的血液循环比上半身差很多,而且越往下越容易受寒。且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这六条经络都要从小腿经过,小腿上还分布了人体60多个穴位。寒气要是钻进小腿,就容易诱发膝关节疼痛、小腿抽筋等毛病,久了还会造成全身经络的拥堵,引发一系列的脏腑问题。所以,春捂一定要重点做好下肢保暖,一定不要露脚踝,也不要早早就把秋裤丢到一边。晚上睡觉前泡脚,泡得浑身暖乎乎的,再美美地睡上一觉,是再好不过了。

春捂要松紧有度

春三月是一个舒张、开放、宣泄的季节,应该让人无拘无束,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都应该这样。《黄帝内经》也说道,春天应“被发缓形”“广步于庭”。意思是说,在春天,可以早上起来把头发随意披散下来,让自己感到自如,感到无拘无束,这时候,迈着大步在院子里散步,人就会从内心涌动出想做事情的愿望。因此,“春捂”穿衣不要穿紧身衣,把身体箍起来,这样不利于气血流动,气血郁结还会导致器官组织郁结。



所以阳春三月似暖还冷,春捂保暖不能停,适当厚衣被发缓形广步于庭,有助于提醒机体春天来临,气温回升,使机体逐渐调动封藏的阳气,以供春季生发之用。

END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专委会  

  撰稿: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 李晓静

  审稿: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  郝丽

  编辑:崔茜

审核: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