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典籍有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自古以来,就有脚足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从中医养生理论来看,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负担却最重,俗话讲:“天天吃只羊,不如中药泡脚再上床。”中药泡脚作为一种养生自然疗法,与日常普通洗脚相比更具有优势,在足浴时,根据个体不同辩证来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在适当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药物从足部毛孔渗入,使其有效成分作用于全身各处,达到未病先防、保健养生的目的。
人双脚穴位与人体各脏腑器官相对应,是人体经络汇聚之处。中药泡脚能疏通经络、止痛、活血散瘀,刺激足底穴位、改善足底经络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中药泡脚时,伴随按压脚掌还能反射出相对应脏腑是否有问题。通过中药温经通络、祛湿散寒、调和气血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使身体强健,预防疾病的目的。中药泡脚也可以起到消除疲劳、改善下肢水肿的情况。例如:下肢静脉循环受阻时,出现小腿浮肿或者脚底、足背浮肿,可能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可以使用中药泡脚来缓解水肿症状。
早在春秋《礼记》中就有记载以中草药煎汤浸泡足部的疗法,由此可见,中医自古就很重视对双足的保养,并运用足部泡脚按摩来防病治病。民间有俗语称“富人吃补药,穷人泡泡脚”,由此可见泡脚作用之大。现代人长期待在空调房内,并且喜爱吃凉的食物,大部分人会体内多寒湿,而通过中药泡脚能加速体内排寒。将双脚放入中药液中,双手对双足实施按摩,可使得药物对足部穴位、反射区进行有效刺激,以疏通经络,对于血液循环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利于神经系统的合理调节,使新陈代谢得到合理改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早期往往出现脚麻症状,伴有感觉异常及对称性疼痛,患者难以对温度、疼痛等保持较高敏感度,因此极易发展为糖尿病足等症状。采用中药泡脚疗法对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也可使得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加,更有助于改善神经症状。
中药泡脚方中,红花、当归、红藤联合具有补血、活血化瘀的作用;红花、乳香、红藤可发挥活血通脉、柔筋通络的效果;桂枝对于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具有明显作用;生姜可疏散风邪,可促进桂枝作用的发挥;大枣可养血益气。应用中药泡脚时可以使中药有效成分经皮肤吸收,有效疏通筋骨关节,对于血液循环有明显改善作用,起到温经通络、活血止痛、改善循环的作用。
坚持中药泡脚对改善睡眠也有不错的效果。足部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用加了中药的热水泡脚对神经和毛细血管有温和良好的刺激作用。这种温热刺激反射到大脑皮层,对大脑皮层起到抑制作用,从而改善睡眠。泡脚能使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加,从而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脏负荷,促进新陈代谢,调节经络和气血。
中药泡脚不但可以提高睡眠质量,还能起到滋肾明肝的作用。晚上9点泡脚最为护肾,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补肾,是因为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辰,在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同时,白天紧张了一天的神经,以及劳累了一天的肾脏,都可以通过泡脚在这个时候得到彻底放松和充分调节,身体会因此感到舒适。当然,中药泡脚后,建议不再进行其他活动,隔数分钟即入睡,补肾效果更佳。
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中药泡脚水水温越高,效果越好。而事实上,泡脚水不能太热。一方面,泡脚水太热很容易烫伤皮肤,这一点对于某些特定人群来说尤为重要,如对温度反应迟缓的老年人、并发足部周围神经病变人群,由于不能正确感知泡脚水温度,即使泡脚水再热,也感觉不到,很容易被烫伤。另一方面,水温太高,可使血管的舒缩功能受到影响,缩短血管的寿命。
中药泡脚温度在40℃左右最合适,既不会发生烫伤皮肤的情况,也不至于给血管舒缩功能带来太大影响。中药泡脚时,不用太长的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宜。由于金属易冷,所以泡脚的容器最好用木盆。对于老人、孩子、糖尿病人等特殊人群,泡脚前最好先由家人来代试一下水温,以免发生意外烫伤情况。
此外,在中药泡脚前,应注意观察足部皮肤是否出现破损、破溃情况,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取适宜自己的中药泡脚方。还应注意避风寒,避免外寒入侵导致感冒、腰腿疼痛等不适症状;在中药泡脚过程中,注意避免对脚部皮肤大力搓擦,防止表皮细胞受到损伤,从而造成细菌入侵。
“中药洗脚,胜吃补药。”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保护它要讲究科学。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中药泡脚,对于祛病强体、保健养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专委会
撰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陆爽
审稿: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 郝丽
编辑:崔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