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出诊时,时常会听患者说“大夫你也会得病啊?”仿佛在人们眼里,医生就不会生病。其实医生也是人,比如我。由于工作强度大,加上体重比较大,BMI属于超重类型,所以我的腰会经常疼痛。一次偶然的机会,我6岁的女儿对我说:“爸爸,你有点胖,这样不健康”,我这才意识到,我应该注意一下自己这位特殊患者了。于是我决定减肥。减重前检查,排除“特异性脊柱疾病”“神经根性腰痛”。通过健康运动,合理饮食,我瘦了20kg,发现腰痛没那么频繁了。我在反思,是体重轻了?肌肉强了?爱运动了?其实都有。紧接下来,我不再追求低体重,而是将科学运动贯穿在每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中,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腰痛”“核心”。
我国腰痛人群年患病率高达26.1%,所以腰痛很高发。有一种腰痛叫“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我们中医大夫认为的腰痛是这样的:清宫正骨流派孙树椿教授认为:“骨正筋柔”“动静结合”;中医认为“筋束骨”;“骨不正、筋不柔”则人体动态平衡被破坏。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指腰背痛病程至少持续12周,病因不明、除脊柱特异性疾病及神经根性疼痛以外原因所引起的肋缘以下、臀横纹(水平臀肌折纹)以上及两侧腋中线之间区域的疼痛与不适,伴或不伴大腿牵涉痛。
“慢性”指腰背痛病程至少持续12周,对于“复发性腰背痛”则要求本次发作时间至少已持续了12周。
“非特异性”指原因不明的,除脊柱特异性疾病,例如感染、肿瘤、骨质疏松、骨折、脊柱畸形、脊柱关节突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马尾综合征;及神经根性疼痛以外原因所引起的腰痛。我把这个称为“慢非特”。
腰痛!以腰背部、腰骶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可同时存在腰部无力、僵硬感、活动受限或协调性下降,严重者甚至可出现睡眠障碍。自我判断是否患有“慢非特”要以腰痛为主要特征,有以下特点:疼痛症状多于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于弯腰、久坐、久站后加重,予以热敷、按摩等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多可暂时缓解。医生查体(视触叩听动量)会有如下特点:疼痛部位存在肌张力增高(紧)或明显局限性压痛点(trigger point,扳机点)。您可以让家人帮忙查体,腰背部明显压痛点,硬、紧。
“慢非特”形成以腰背痛为中心的恶性循环:“疼痛—肌紧张—局部血循环障碍”。清宫正骨流派孙树椿教授认为“筋喜柔不喜刚”。
提到“核心”不得不说到一个治疗方法,“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的目的“中医思维-筋骨并重,骨正筋柔”。可以增加腰背肌肌力、缓解肌肉痉挛、恢复肌肉弹性、防治肌肉萎缩、增大关节的活动范围、纠正不良姿势、稳定椎间关节。
功能锻炼形式有以下两种:主动运动和有氧运动。主动运动:运动控制训练、核心稳定训练、瑜伽以及普拉提等。有氧运动: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划船、登山、跳绳、滑雪、气功、太极拳等。
清宫正骨流派思想:功能锻炼、动静结合。孙树椿指出,筋伤后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因此筋伤的愈合需要固定一段时间,这即是“静”。除一定时间的“静”外,也需要注重局部及全身的功能锻炼,这即是“动”。
核心力量的作用有身形美感、改善身姿、预防损伤、运动康复。那么什么是核心区?什么是核心力量训练?为什么要锻炼核心区呢?
“核心区”指的是肩关节和髋关节之间的区域,包括骨盆。核心区肌肉力量对人的身体姿态以及稳定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核心力量训练”简言之就是“核心肌肉稳定和平衡的训练”,指身体核心肌肉当中,较为深层次的肌肉力量稳定性和平衡性的训练。主要关注点是核心肌肉,围绕着身体重心进行全面有效的肌肉锻炼和提高。下图是我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图片。
锻炼核心区是为了提高身体和四肢的稳定性,使动作信息更好的发挥传递作用,能降低腰背部损伤发生概率。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排除了其他因素问题锻炼核心后腰痛缓解的原因。
核心肌肉群连接躯干、维护身体协调、进行力量整合。产生腰背痛最表面的原因就是腰背部力量不够支撑身体运动。身体坐着的时候,腰背部肌肉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并且会产生疲劳,所以对身体加强背部肌肉锻炼对于缓解腰背痛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核心力量训练有动力性训练、静力性训练、放松性训练。以下仅作简要介绍,大家如有兴趣可网页或者app查询一下动态教程。
动力性核心训练——卷腹、90°卷腹。这里要注意一件事情:卷腹≠仰卧起坐,卷腹:髋关节不动,而脊柱卷曲;上背部离开地面,髋关节固定。仰卧起坐:髋关节活动,而脊柱不动;整个背部、腰部都离开地面。
动力性核心训练——臀桥。标准的徒手臀桥顶峰要求“肩、髋、膝”三点一线。有余力的您也可以选择:臀桥变式-仰卧单腿臀桥,仰卧于垫上,左腿屈腿踩稳地面,右腿向上伸直。保持腹部收紧,肩胛贴紧地面,向上呼气,向下吸气。臀部发力将身体上抬呈一条直线,腰背挺直,保持自然呼吸。臀桥变式-仰卧翘腿臀桥:仰卧于垫上,左腿屈腿踩稳地面,右腿屈腿于左膝上。臀部发力将身体上抬呈一条直线,腰背挺直,保持自然呼吸。保持腹部收紧,肩胛贴紧地面,向上呼气,向下吸气。要注意“把地面扛在肩上”,上背部离开地面,肩部接触地面,承重,完美的搭桥。试着想像脖子后面有块海绵,而你要用脖子把海绵压扁,注意核心收紧。
静力性训练——飞燕式。身体俯卧,将双手、双脚、头部一齐抬起。建议:老人和肥胖者四肢力量不够,可以只抬起上半身。
静力性训练——侧桥支撑,这个动作要有一定核心基础的才可以做。身体侧卧在瑜伽垫上,双腿伸直叠放在一起,此时我们的手部支撑的我们的脑袋,然后换成手臂支撑在地面上,并且能够让我们身体支撑保持平衡。一直坚持这个动作不变,保持30秒,然后我们再更换身体另一侧进行动作。
静力性训练——静态臀桥,具体做法:发力将臀部抬起至大腿与身体呈一条直线,臀部抬起时上背部支撑地面,保持住。仰卧在瑜伽垫上,双腿屈曲,脚跟踩地。
放松性训练——拉伸。包括:股四头肌拉伸、股后肌群拉伸、盘腿侧腹肌拉伸、下腰部拉伸、臀部拉伸。
最后,温馨提示大家:运动不能代替治疗;锻炼需要专业指导;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按摩专业委会
撰稿: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石雷
审稿:北京中医药学会按摩专业委会主任委员 见国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