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第一部养生宝典,此书重讲“治未病”,即怎样才能少生病、不生病。古代把一天分为了十二个时辰。十二时辰和我们的五脏六腑以及经络密切相关,在这十二时辰当中,每一个时辰都有一条经络、一个脏腑值班,所以我们可以针对每一个不同的时辰,来保养其相对的脏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黄帝内经》中的十二时辰养生法,以顺应天时,调养身心,掌握控糖的秘诀。
不少初诊为糖尿病的患者,拿到诊断书的时候都会一头雾水,没有家族病史,为什么我就成了“糖选之子”?
血糖就像草原上的野马难以控制,我们在严格遵守医生治疗方案的同时也要做好自我管理。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把这匹“野马”驯服呢?
糖友该起床啦,卯时大肠蠕,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进程。早晨起床后最好养成排大便的习惯。
起床洗漱完毕,糖友们应该进行空腹血糖的监测了,看看当下的血糖是高或低,经过一夜睡眠有什么变化。
辰时吃早饭,糖友一定要吃早餐,因为合理的早餐更有助于全天的血糖平稳控制。在辰时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建议早餐摄入量占全天摄入量的3/10,食物多样,粮谷为主,保证有乳类、蛋类摄入,增加适量的蔬菜。
注意:早餐尽量以干为主。降糖药物不能忘记。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早餐的营养都在这一时段被我们身体吸收了。糖友们我们要开始运动了,运动可以消耗过剩的能量,避免脂肪堆积,并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运动最佳时间为餐后90分钟,餐后60分钟次之,而餐后30分钟运动其降糖作用效果最差。运动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宜,快速步行、慢跑、球类、太极拳、跳绳、韵律操、游泳均可,及运动后微微出汗为宜。运动后,糖友们要进行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了,测好血糖并做好记录。
注意: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速效救心丸等,最好结伴而行。
辛苦了一上午的糖友们是时候享受午餐了,为大家准备的午餐公式:主食(1.5-2两)+适量蔬菜+肉类,糖友要注意:碳水化合物必须要摄入,肉类以鸡肉、鱼肉、牛肉、为首选,猪肉次选。如果吃土豆、芋头、红薯、莲藕、南瓜、玉米等这些淀粉较多的食物时,应该减少对热量的主食摄入。
吃完午饭,全身血液供应也快速的跑到胃中,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此时适合短暂的休息,睡个午觉。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对于养心大有益处,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糖友们,午睡后记得检测餐后血糖哦,并做好记录。
建议:一般建议午睡安排在进餐结束后30分开始,建议午睡时间在30分钟为宜。
糖友们,要进行午餐后2小时的血糖监测了,测好血糖并做好记录。部分糖友在工作、学习,部分糖友在丰富自己的生活。活动或工作之余适量补充维生素,可选择适量加餐,比如低GI(升糖指数)的水果,如苹果、草莓、柚子、木瓜等。
申时津液足,养阴躯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糖友们是时候补充水分了,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推荐:玉竹、枸杞各10克,绿茶3克,开水冲泡后代茶饮。
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糖友们一天的工作和学习都要结束了,开始准备晚餐了。为大家准备了晚餐公式:主食(1.0-1.5两)+适量蔬菜+肉类。
注意:每日主食必须吃够,不得少于300克(干品)。每日主食做到大米、面粉混合食用才有益健康。每日蔬菜大于500克以上,食盐不超过6克食用植物油不超过18克为宜。降糖药物不能忘记!
糖友们要进行餐后2小时的血糖监测了,测好血糖并做好记录。
戌时护心脏,减压心愉快。此时已经吃过饭一段时间了,糖友们可以开始运动起来。运动原则、方式同前。对于实在挤不出时间运动的糖友,可以尝试快走10分钟的方式代替其他类型的运动。而不适合运动的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30—60分钟。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注意:每日较为健康的步行步数在6000步左右。
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糖友们应该停止锻炼,做入睡准备了。慢慢让自己安静下来,准备入睡。
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半夜子时,没有必须熬夜的理由时,糖友们必须入睡了。对于不得已熬夜的糖友,也要掌握好熬夜的时间,不可过长,休息不好,也是造成血糖波动的因素之一。
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糖友们都应处于睡梦中。如有糖友入睡困难,或半夜醒来难以在入睡,也一定要重视这种情况,即使寻求医院的帮助。失眠会影响血糖波动,不利于控糖。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如果这个时间段糖友突然出现大汗淋漓的现象,请及时就医。
以上就是糖友的十二时辰与经络的关系,您学会了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肥胖学组.中国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9:711-714).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0).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
[4]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解读.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专业委员会
撰稿: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张丹丹
审稿: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郝丽
编辑:崔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