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布谷鸟叫的时节,拖拉机运的是第二天就要用的化肥。乡村的路很不平整,已到傍晚,还下起了小雨,能见度很差,队长握着方向盘,我坐在副驾。突然,车前一声闷响,黑影一闪。我们赶紧停车下来,只见地上躺着一个人,满身是血。队长见状急道:‘前边有个村子,我道儿熟,我去叫人来,帮咱把他送医院。’说完,就跑着去了。只剩下伤员和我,在暗夜雨中,伴着惨白的大灯,听着伤员呻吟和喘息。对我一个20多岁的孩子是多大的考验,您能体会得到吧?!”他停了一下,望了我一眼,我微微点了下头。
“当时我们把他送去了医院,又陪了三天三夜。等我回到村里,只觉得浑身酸痛无力,像散了架似的,一试表,才知道是发烧了,体温40℃,打针输液十几天才算好了。”
他又顿了顿:“但从那年起,我体内就像装了个定时器,每年一到布谷鸟叫的时候,就开始发烧,一直烧到9月秋凉,自然会好。最初几年,我还去看医生,但怎么检查都没发现问题。后来发现这个规律,我就不再去检查了。求神拜佛的方法也试过,都没用。”
“您最近又发烧吗?有什么不舒服吗?”我问道。这时已在6月,应该是布谷鸟已经叫过了。
“是的!有一个月了,现在每天下午3~4点便开始发热,体温在37.5~38℃之间。不用吃药,到晚上临睡前就能退至正常。最难受的是身体里像是有一团火,憋在里面发不出来,您摸我的手心……。”说着,把掌心贴在我手背上。
“烫的不得了。”他说。
我仔细感觉了一下,其实并没有。
“饮食睡眠好吗?”
“那些都不算事儿了。还有耳鸣。”
我又看了他的舌象脉象,舌紫暗苔薄白,脉弦涩。
“大夫,我是什么问题?”
“肝郁气滞,瘀血内停。”
“瘀血?当时我又没受伤?”
……
我开的是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为清代王清任创制的一首方子。主治“胸中血府血瘀”证。
王清任是较早发现中医学在解剖学上的缺陷和错误的医家之一。并且通过长期观察提出了自己的修正意见。《医林改错》是他毕生学术的结晶。但由于观察的疏漏,虽然改正了一些谬误,却也产生了不少新错误。故有人讥之为“越改越错”。“血府”就是他提出的:“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加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这显然既无法为当时的学者所接受,也更无法被现代人认同。然其书中不乏闪光之处,唐宗海言:“王清任著《医林改错》,论多粗舛,惟治瘀血最长。”《改错》书中载“逐瘀汤”凡五,即“通窍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血府逐瘀汤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它由桃仁、红花、生地、当归、赤芍、川芎、柴胡、枳壳、牛膝、桔梗、甘草等药物组成,总体来看是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而成。桃红四物汤和四逆散分别是养血活血与疏肝理气的祖剂,兹不论矣。
桔梗,苦、 辛, 平。归肺经。“其用有四,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气,仍治肺痈;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珍珠囊药性赋》)又“桔梗之用,惟其上入肺经,肺为主气之脏,故能使诸气下降。世俗泥为上升之剂不能下行,失其用矣。”(《本草通玄》) 善开宣肺气,使气机得以恢复。
牛膝, 苦、 酸, 平。归肝、 肾经。有活血通经, 补肝肾, 强筋骨, 利水通淋,“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医学衷中参西录》) 有活血化瘀,引气血下行之功。
桔梗升提引药达病所,牛膝下行活血祛壅滞。二药一气一血,一升一降。为因气滞血瘀而导致的气机不利之恢复,提供助力。
原书载血府逐瘀汤主治:“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王清任认为瘀血发热的特征是:“惟血府之血,瘀而不活,最难分别。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此是血府血瘀。血瘀之轻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后烧两时,再轻者,或烧一时,此内烧兼身热而言。”
一周后病人来言,下午间断体温升高。效不更方,又二周,体温正常,手心发烫的感觉也明显减轻。惟耳鸣依旧。
本病以突遇意外,始于惊恐,久而悲思。初时气机逆乱,继则气机郁滞,由气滞日久而致血瘀。《血证论》“瘀血在脏,则肝主之,以肝司血故也……。”即“恶血必归于肝”之意。
谚云:“谷雨到,布谷叫”。春属木,应于肝。秋属金,能克木,故每春季起病,而缓解于秋。
撰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姚卫海
编辑:崔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