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特点
秋分时节,秋意渐浓,天气逐渐变得凉爽。在24节气中秋分季节较为特殊,这一天白天和黑夜等分,阴阳相对平均。秋分前热而后寒标志着自然界开始阳消阴长,人体也应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如果不能及时适应由热到凉的转变就容易发生疾病,秋季服用秋膏进补也是从这一时间开始的,所以养生重点平补脾胃以添正气。秋属金在脏为肺,脾属土,培土可生金,故养肺也必须要健脾胃。
秋分时早晚已经偏凉,应及时增减衣物,睡眠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具兴”的原则,还应外出秋游,尤其是登山,登山可以远望,以缓解秋季悲伤的情绪,另外登高可呼吸新鲜的空气,有利于肺气的宣降。
秋分时大自然的景象一片萧条,人们面对这样的景象,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故需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尽量使自己心情愉悦,收敛神气。
秋分掩耳侧倾式:两臂前起,掌心相对,捂住耳朵,两肘打开,身体向左旋转,在此基础上向右侧弯,体会左胁肋受到牵拉,缓缓起身,转正,向右旋转,向左侧倾,牵拉右侧的胁肋,体会位于中间的脾胃受到了影响,转正,两手打开,由体侧缓缓下落还原。秋季收敛,此式有助于人体收敛神气。
饮食方面亦当以健脾养肺为主,如落花生,在《本草备要》中记载“辛能润肺,香能舒脾。”即可润肺又可健脾,秋季本燥,可将花生煮食来吃。此时多种农作物均已成熟,如南瓜、红薯、山药、扁豆、大枣、栗子及谷物类均可健脾胃,而瓜果类大多为凉性,需少吃。又秋三月需减辛增酸,因秋季金盛防止克木,故可多食酸味食物,如山楂、柚子等,少食辣椒等辛辣之物。向您推荐三款药膳:
健胃益气糕《华夏药膳保健顾问》
山药200g,莲子肉200g,茯苓200g,芡实200g,陈仓米粉250g,糯米粉250g,白砂糖750g,将上述诸药磨成细末,与米粉及白砂糖混合均匀,加入少量清水和成粉散颗粒,压如模型内,脱块成糕,上拢蒸糕。具有健脾止泻作用。
淮药芝麻糊:
淮山药15g,黑芝麻120g,粳米60g,鲜牛乳200ml,冰糖120g,玫瑰糖6g。将粳米淘净,水泡1小时,捞出沥干,文火炒香;山药洗净,切成小颗粒,黑芝麻炒香,将粳米、山药、黑芝麻和牛乳加清水打成糊,另在锅中加入清水、白糖,烧沸融化,将上四物打成的糊缓缓倒入锅内,不断搅动即可。
此时可取太渊和太白两穴,这组穴位属于同名经的原穴和原穴的配伍,可以对肺脏和脾脏进行补益和调节。
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穴位,位于掌侧腕横纹上,于桡动脉桡侧凹陷处取穴。主要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疾病,腹胀、呕吐、心烦、无脉症,手腕无力疼痛等。太渊为肺之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除具有以上作用外还可通行元气。
太白:为足太阴脾经穴位,位于足大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是脾经的原穴、输穴,对于脾失健运的饮食不消,身体沉重,倦怠,面黄,呕吐,泄泻,善饥而不欲食等疾病治疗效果较好,另外还可治疗胃痛,胸胁胀痛,心痛脉慌等症。
操作方法:可每日早晚用指甲按压两侧穴位3-5分钟。或者可以使用艾条进行温和灸。
组成: 党参二两 茯苓二两 白术一两 薏米三两 芡实三两
扁豆三两 建莲三两 山药三两 白糖八两
做法:共研细末,同白米粉蒸糕。
主治:此方不寒不热,为平和温补之剂,可扶养脾胃,治男妇小儿诸虚百损。每服不拘多少,日进二三次,少用白开水漱口送下。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
撰稿:张晋 杲春阳
编辑:王许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