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节气养生|阴气渐重,凌而为露—白露

白露
09 / 07
农历七月廿十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节气特点

白露是一个反应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重要节令,是夏季苦闷天气向凉爽天气转变的节点,相信很多朋友已经感受到了空气中的清凉。此时秋燥较为明显,降水量大大减少,昼夜温差大,露水逐渐增多,气温急剧下降,影响人体皮脂的分泌,风大使体液蒸发加快,故白露时节气候非常干燥,尤其肺燥明显,肺主皮毛,肺润则皮肤干燥症状缓解,且燥邪易伤肺。故此季节养生重点为养肺润燥。

生活起居

秋季起居应遵循《内经》中“秋三……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白露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此时昼夜温差大,在穿衣方面尤注意及时增减衣物,对于年轻人可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适当接受耐寒训练,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以顺利过冬。

情志调摄

白露时节,天地一片凋零之象,古语有“男子悲秋”之语,故这一时节,人们的心理状态较易出现消沉,故应收敛神气,多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做一些有氧的运动,保持心境平和。

运动养生

白露导引功法:正身旋脊式:身体保持直立,端正的坐在凳子上,两耳跟连线向上提,把整个身体向上拔起来,两肘部左右撑起,双手搭在两腿,用笔尖领动头部,缓缓的向左旋转,伴随吸气,感觉到颈椎被拉伸到极限停顿,转正,伴随呼气,右式与左式相同,两肩放松,两臂侧向上抬起与肩同高,缓缓的有如波浪般还原下落,有利于肺的宣发肃降。

秋季养生咽津功:静坐在椅子上,手放于膝关节上,闭上眼睛,舌抵上颚来回动,攒够1口唾沫慢慢的分3次咽下去,一共分9次咽,共咽3口。

饮食调护

因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口干、鼻干、咽干等症状,故在饮食方面应以滋阴润肺为主,宜多食梨、百合、芝麻、莲藕等养阴清肺之食物,向您推荐三款药膳:

①百合雪梨饮:雪梨带皮1个,干百合10g,银耳10g,冰糖适量。银耳提前泡发,雪梨带皮切块,四种食材放于容器内炖至熟烂即可。梨性凉,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具有润肺清胃,凉心涤热养阴润燥的作用,还需搭配滋补肺阴之银耳,润肺之百合,三者共同发挥清肺润肺滋阴之效。如有咳嗽重者可将百合换为川贝母,身体肥胖舌苔厚腻者,只煮梨即可。

②橄榄茶:橄榄干品6g,杭白菊6g,冰糖10g,沸水冲泡代茶饮,可清咽利喉、生津止渴。橄榄为酸甘平之品,具有开胃生津,除烦止渴之效,杭白菊偏于清热平肝,对于燥热明显、口干烦躁之人尤宜。

③醋溜藕丁:将藕切成藕丁,焯水备用,将干辣椒切成两半,姜切片,葱切葱花,锅中放少许油,下干辣椒,葱姜,爆香后加藕丁,加适量醋、盐、鸡精,少许白糖,料酒少许,出锅前再淋一些米醋,最后勾个薄芡。藕:《本草纲目》藕节捣汁饮,主吐血不止,及口鼻出血。消瘀血,解热毒。故对于鼻干易出血者尤适宜,做时可加入少量辣椒即可。

预防保健

此季节凉燥较为明显,可选用合谷、迎香穴以滋养润肺。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肺与大肠相表里,其位置在手大指、次指之间,简便取穴法可以一手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指的指蹼缘上,拇指尽头即为此穴。此穴为常用的保健要穴,可治疗多种疾病,如头痛,眩晕,鼻塞,鼻渊,咽喉肿痛,咳嗽,发热恶寒,经闭,滞产,腹痛,便秘,痢疾,小儿惊风,瘾疹等。

迎香:亦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开,当鼻唇沟中取穴。主要治疗鼻塞,不闻香臭,鼻塞,鼻出血,鼻息肉,口咽㖞斜,面痒,面浮肿等症。

操作方法:可每日早晚用指甲按压两侧穴位1-3分钟。

膏滋进补

秋季开始使用膏方进行养生调护,向您推荐几款清宫医案中养阴润燥膏滋:

①皇太后养阴润燥膏

组成:火麻仁二两,杏仁五钱,郁李仁一两,柏子仁八钱,元明粉三钱,枳实二钱

做法: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浓汁兑蜜八两收膏,每服一茶匙白开水冲服。

②二冬膏

组成:天冬三两,麦冬三两,生地三两,川贝母三两

做法:水熬,兑,炼蜜成膏,滚水冲服。

③梨膏

组成:秋梨二十个,红枣二斤,鲜藕三斤,生姜六两

做法:各取汁熬膏,加冰糖八两,蜜收之。

④加竹沥梨膏

组成:黄梨一百个,鲜竹叶一百片,鲜芦根三十支,老树橘红二十片,荸荠五十个

做法:熬煮成浓汁

⑤枇杷膏

组成:枇杷叶五十六片,新鲜者更佳,洗净毛,秋梨二筒深脐比佳,去皮心,切片用,白蜜半盅,大便干燥者多加,大便溏泄者以白糖代之,大枣半斤,莲肉四两,不去皮。

做法:先将枇杷叶放锅内用河水煎汁。去叶,再将群味合入,以莲肉融烂为止,收膏装入磁罐内。随意食之。痰多者加川贝一两,研;若吐血,加藕节二十一个,捣汁同煎收膏。



参考文献

王志华,李彦知,杨建宇.杨建宇-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赏析-白露养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7):90-91.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

  撰稿:张晋 杲春阳

  编辑:王许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