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会听见有人问:医生,我总感觉头发脸上出油多,容易长痘痘;我总有头部困重感,每天总是睡不够,起来还是没精神,大便不爽,解不干净,做了检查没有什么毛病,而且皮肤容易瘙痒,原来的湿疹、脚气等皮肤病特别容易犯。其实,这就是中医学所讲的湿热证候。人以食为天,但“吃”这里头是大有学问的,要预防湿热对大家的影响,首先就要控制及选择好饮食。
一、饮食要节制“过用”
由于人体脏腑、经脉、气血的功能存在相应限度,当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超过了机体承受及调控能力,就会导致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疾病。我们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生病起于过用”、“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两句话讲的是,饮食摄入若超过了身体运化能力时,首先影响咱们的脾胃,尤其在特别饿、特别渴的时候,最容易吃的过饱、喝的过多,这样就造成中医所说的脾胃受纳腐熟功能的失调、水谷的壅滞,导致机体生湿化热,出现一些不适或病症。
这时候咱们怎么办呢?其实睿智的祖先早就总结出预防的方法,正如唐代有“药王”美称的孙思邈,对此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说的就是不要到饿的不行时才吃饭,每次吃的不要过于饱;也不要到口渴难耐的时候才想起喝水,每次饮水量也不要过于太多。同时宋代的著名医家张果于《医说》中提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就是让人们少食多餐,千万别一次吃个肚歪!这些都是预防生湿产热的科学方法。
二、饮食要节制“肥甘”
由于种族、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中国人更适合以素为主荤素搭配的饮食结构,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饮食五味养生法,从中可看出稻谷、水果、肉类、蔬菜在饮食结构中是存在着主从关系的。但现今人们的饮食结构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嗜食辛辣香浓及肥甘厚腻的食物,肉吃的多,水果蔬菜吃的少,主次颠倒,能量必然过剩,就容易导致中医所讲的阳盛阴衰,五脏受损,生湿化热。正如《黄帝内经》中曰所描述:“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则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饮食要恰当选择
对于湿热,咱们聪明的祖先又是选择了哪些性质凉,而且有利湿作用的食物呢?我们来看看:薏苡仁,甘淡微寒,可利湿健脾、清热排脓。荞麦,《本草求真》载有:“味甘性寒,能降气宽肠,消积去秽……气盛有湿热者宜之”。马齿苋,味酸性寒,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除湿通淋,《本草正义》指其有“最善解痈肿热毒”之效。给大家推荐一个清热利湿的小菜,叫“凉拌三苋”,鲜苋菜、鲜冬苋菜、鲜马齿苋各100g,分别用开水焯至八成熟,捞出后浸入冷水中5~10min,取出控水,切段,适量加入调料后拌匀即可。
总之,我们从生活中最基础的饮食出发,把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调整好,预防湿热的内扰,这样有助于皮肤疾患的好转,并能降低皮肤病的复发,这正是中医学所说的:“没有内乱,不得外患”。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医疗美容专业委员会
撰稿:曹洋
审稿:曲剑华
编辑:王许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