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
湿土包围大暑天,池塘萤火暖宫莲。
云开雾聚轻纱影,雨注雷停远岱烟。
聚散无常惟往复,陈新有别亦方圆。
芭蕉吐露珍惜话,望朔三旬汇在泉。
2020-7-21巳时许昕作
节气特点
大暑正值“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伏者静养,需少动。暑必夹湿,湿热最盛,容易困脾,许多人出现了“苦夏”,尤其今年养生原则当为健脾祛湿。
饮食养生
“苦夏”让人失去食欲,多食粥可养脾胃,李时珍云:“粥乃人间第一补物”,大暑时人体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食粥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水分。建议多食益气健脾类食物如山药、白薯、大枣、 百合等。此时暑湿最重,人们最易贪凉饮冷,吹空调等,可在平常饮食中稍加一些苏叶、荆芥叶。
这个季节正值桃子成熟,桃肉富含钾、钙、镁和钠等矿物质,夏季出汗丢失水分同时还有钾和钠。桃肉的膳食纤维比较丰富,热量、血糖指数比较低,100克桃肉的热量为40千卡(不同种类的桃子热量略有不同,在26千卡到50千卡之间)。研究表明桃汁可降低血管紧张素II的水平,而血管紧张素II会致血压升高。《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桃子甘酸温,可补心活血,解渴充饥。
粳米饮,也就是粳米加水煮熟后的白米汤,有止渴除烦的作用,如果因为发热口渴,或者暑热天气口渴,喝水不能解渴,可以用白米汤代茶饮,尤其暑月最妙,浓稠者还有止泻的功效宜多饮,少则效用不显。
①薏米赤小豆荆芥粥
【组成】薏米30g,赤小豆30g,新鲜荆芥叶25g,粳米50g,熬煮成粥服用
【功效】健脾祛湿
②生姜老鸭汤
【组成】生姜15-20g,陈皮10g,老鸭1只,煲汤服用
【功效】生姜可发越水气,陈皮可健脾除湿,老鸭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之效
③黄桃蜜汁肉
【材料】猪里脊、黄桃、淘米水
【做法】桃子用淘米水洗净,去毛去皮;葱姜下锅煸香,下入里脊肉,烹入料酒,放入生抽、蚝油、冰糖,再下入黄桃;加入淘米水,小火盖盖焖制30分钟,收汁即可
④蜜桃酱
【材料】水蜜桃、白糖、白米汤
【做法】水蜜桃切小粒,放入白糖腌制,再下入淘米水中小火慢煮至粘稠,放入柠檬、桃皮可以调味增香
运动养生
大暑炎热需少动,避免大量出汗。户外运动时间最好在晨起或太阳落下后。
大暑养生操治踞地虎视式:盘腿坐于垫子上,调整呼吸,两手向体侧摆起,掌心向后,向前画弧,握拳,拳杵在两腿内侧,耳根上提,脊柱保持一条直线,抬头,下颌向上向前伸展,头部带领颈部向左侧弯,眼看向臀部,再转回来。右式同左式。
生活养生
起居需注意防暑降温,室外需防暴晒,可喝一些淡盐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
也可用风油精把手涂湿或取食盐一把, 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八处,直到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
经络养生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穴位,位于膝外侧下3寸(4横指),距离胫骨前嵴外侧1横指。是常用的保健要穴,具有调补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治疗夏月贪凉所致胃肠不适,腹胀,消化不良,腹泻,水肿等症。
丰隆:亦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位于脚踝和膝外侧的中间,胫骨前嵴外两横指。具有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可以治疗夏季暑湿所致胸闷痰多,头晕,下肢肿痛等症。
操作方法:用拇指尖或指甲尖按压穴位,有酸胀感,每日早晚按压1-3分钟左右即可,先左后右。
预防保健
可做六字诀中的“呼”,两手捧于腹前,吸一口气后发出“呼”音,同时两侧手臂向外,此式可调理脾胃。还可做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需单举”式。湿热时蚊虫最多,蚊虫是多种寄生虫传播的媒介,故防蚊虫尤为重要,可在室内熏艾以防蚊虫叮咬。
《清宫医案研究》大暑代茶饮
【出处】嘉庆朝医案
【组成】茯苓6g,橘皮3g,麦冬6g,灯芯草3g,水煎代茶
【功效】健脾除湿
【出处】同治朝医案
【组成】西洋参3g,五味子3g,生薏米10g,砂仁6g,水煎代茶
【功效】益气生津,健脾除湿
【完】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bjzyyxh@163.com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
编辑:王许
特别提示
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分发机制,不再按照时间显示,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如您没有对我们公众号设为星标,也很少点在看,权重会降的非常低,有可能看不到我们的推文内容了。
如果大家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还想每天看到更多文章,请大家动动手:
1.将“北京中医药学会”公众号设为星标⭐
2.看完文章,在文末右下角给我们点下“在看”
3.点击左下角 “分享”,更欢迎您的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