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 | 小暑大暑正清和,荷花香风透凉阁
发布日期:2020-07-06 10:38:23
浏览次数:460
本公众号为北京中医药学会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字“北京中医药学会”进行关注
暑,表示湿热,小暑表示湿热未达到最高。此时气温升高,进入伏旱期。故养生原则为解暑生津、宁心安神。小暑通常在初伏前后,也常常是孩子的期末考试时间,家长的心烦焦虑时节,此时湿热虽未达到最盛,但是对于学生和家长,以及苦夏的人来说则很是难过。不仅容易出现心烦意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还会无精打采、思维紊乱,这与夏季元气耗伤、津液丢失有关。
饮食要清淡,“春吃芽、夏吃瓜”,此时西瓜成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果,西瓜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可“清肺胃,解暑热,除烦止渴”,西瓜翠衣可清透暑热,养胃津。除此之外还可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等材料煲汤或煮粥,还可多食黄瓜、丝瓜、冬瓜等蔬菜解暑生津。
饮食清淡并不是只能吃素,要做到荤素搭配,即煮即食,可进食鸭肉、鲫鱼、瘦肉、薏苡仁、银耳、蘑菇等,以及应季的瓜果蔬菜,比如西瓜有天然白虎汤之称,莲子健脾补肾养心安神,可做成芡实莲子猪腱汤、莲子牛奶饮、莲子露等。
骄阳似火气温不断飙升的三伏天里,推荐大家消夏的茶、粥、饮、糕,缓解夏季的“情绪中暑”和苦夏的脾胃:
莲子50g,粳米100g,鲜荷叶一张,冰糖适量。将莲子、荷叶、粳米淘洗干净,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继续煮至豆米熟烂,加入适量冰糖即可。
出自《世医得效方》,可以活血解毒,防治“天行疹痘”,夏季饮用,也有祛暑解热的作用绿豆、红豆、黑豆各20克,生甘草5克,洗净清水浸泡1小时,在熬煮一小时,根据各人口味加入适量冰糖。
赤小豆250克,浸泡一夜后煮软烂,打成豆泥,加入适量的白糖,琼脂10克泡软蒸化,豆泥和琼脂加水适量一起煮,边煮边搅拌成均匀的糊状即可离火;装入容器,晾凉后放入冰箱凝固,取出后切块成糕状。
有人说运动发汗能减肥,夏季是减肥的好时光,夏季蒸桑拿、缠保鲜膜促进局部发汗,误以为能减脂养生,其实是中了营销“发汗服”的套路,不仅发汗不等于减脂,而且强迫出汗的方式,实际是在耗气伤津,损害人体的正气,因此应避免过度发汗。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白居易先生的这首《销夏》说出了凉风拂面,心静自然凉的真谛。小暑时节气候炎热,人容易烦躁不安,在情志方面需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可练瑜伽以修身养性,做到“调息静心,常如兆雪在心”。
此时容易中暑,中暑后宜到清凉通风处,注意不要大量饮水,宜频频饮之。现在防暑降温条件比以前提高很多,空调冷气充足。俗话说,夏夜避风如避箭。睡眠避免风凉、不睡地板,不在风扇、空调底下及风口出睡眠,否则,轻者可伤风、腹泻、关节痛,重者面瘫甚或伤及性命。
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可泄热除烦,补心安神,是治疗心受邪扰的重要穴位。位于手腕关节的掌侧,小指末端延伸可摸到一突起圆骨,该圆骨下方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尖或指甲尖垂直掐按穴位,有酸、胀、微痛的感觉。每天早晚、左右各掐按1-3分钟,先左后右。
是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可清心泄热,是治疗中暑、心痛烦闷的要穴,位于手掌心处。握拳,中指尖所指掌心处,按压有酸痛感,即为此穴。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尖垂直掐按穴位,有酸胀或微痛的感觉。每天早晚、左右各掐按1-3分钟,先左后右。
【出处】光绪朝医案(三 瑾妃 -2.瑾嫔时医案)
【组成】陈皮二钱,神曲三钱,麦芽三钱,赤苓三钱,水煎代茶。
【主治】湿饮稍有未尽,胃气欠和。胸有时满。
【出处】宣统朝医案
【组成】橘红一钱,伏糖姜,水煎代茶。
【主治】胃气欠调,有时作呕。
[1]王志华,李彦知,杨建宇.杨建宇-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赏析-小暑养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3):108-109.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
撰稿:张晋 杲春阳
编辑:王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