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北京中医药学会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字“北京中医药学会”进行关注
远志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效。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开心散”始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又名“远志散”为含有远志的代表方剂。
近年来,关于远志的使用是否应该“抽取木心”产生了一些争议。那我们面对这些争议,我们在工作中应该何去何从呢?
首先看一下《中国药典》2020版关于远志的记载,注意标红的字体。
本品为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叶远志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抽取木心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2〜30cm,直径0.2〜1c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纵皱纹 及裂纹,老根的横皱纹较密更深陷,略呈结节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黄白色,皮部易与木部剥离,抽取木心者中空。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饮片
【炮制】远志 取抽去木心者,除去杂质,略洗,润透,切段,干燥。
【性状】本品呈圆筒形的段。外表皮灰黄色至灰棕色,有横皱纹。切面棕黄色。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制远志 取甘草,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远志,用文火煮至汤吸尽,取出,干燥。
由标红的字体可以看出药材部分远志可抽心也可不抽心,但饮片部分规定远志必须为抽去心的药材。
纵观历届《中国药典》1963年版及1985年版的《中国药典》中规定远志要去心,但在1977 年版及1990年版以后的药典中又规定远志不需去心,直接切断、干燥即可。
是不是颠覆了你的认知?从我们上学接触到的中药远志以及实际工作当中的都是去心的远志,甚至在验收过程中,都要重点看看抽心率是否合格。找出2015版《中国药典》才发现确实没写着去心。那远志去心与不去心的理由都是什么呢?
《雷公炮炙论》第一次记述了去心的理由 : “远志凡使,先须去心,若不去心, 服之令人闷”。有研究认为[1]:毒性皂苷类成分引起的心跳加快与呼吸不畅,可能是远志致“烦、闷“的主要原因之一。刘艳芳等研究表明[2]: 远志木心所含化学成分与远志根皮相似,只是远志根皮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是木心的4~6倍;在含等量皂苷的高剂量情况下,远志根皮和根在镇静安神、止咳化痰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药效,二者没有差别。并且得出:木心的存在并不会影响根皮的药效,有时反而与根皮协同作用,使得远志全根在止咳、祛痰方面表现出了更好的作用趋势。另有文献报道[3]:远志根皮的毒性及溶血作用是全远志的1. 5 倍以上。
古代去心是怕有胸闷的副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木心与根皮成分相似, 木心的存在并不会影响根皮的药效使得远志全根在止咳、祛痰方面表现出了更好的作用趋势,而且不去心的远志毒性低,进而得出远志不用去心的结论。
古代去心是怕有胸闷的副作用,这个正确与否,现代研究并未求证。
现代研究中表明木心所含化学成分与根皮成分相似,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相似并不是相同,另有文献表明远志根皮的毒性是全远志的 1.5倍(推测这里的全远志应该是远志的根,如果是全草的话放在文中不合理)更进一步说明木心中的成分与根皮中的成分有差异,并且可以缓和根皮的毒性。
综上所述,不去心的远志是否有“令人闷”的不良反应是现代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可以从科学角度判断远志在炮制过程中是否需要“抽取木心”。另外,《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版,制远志也是需要抽心的,所以在遵古与北京炮规的情况下,我们还是用去心的制远志吧。
参考文献
[1] 蒲雅洁,王丹丹,张福生,等.远志的本草考证[J].中草药,2017,48(1):211.
[2] 刘艳芳,彭东艳,杨晓娟, 等.去心与不去心远志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学比较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12, 47(24): 1975-1979.
[3]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Shanxi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Control. Study on the necessary for removing the duremen of Polygala tenuifolia[J]. J New Med(新医药学杂志) ,1975,( 4) : 4648.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与鉴定专业委员会
撰写:朱振宇 隗立国
审稿:金敏 刘春生
编辑:王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