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中医科普 | 养心温胃度伏天

本公众号为北京中医药学会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字“北京中医药学会”进行关注


按照古代的“干支纪日法”,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古代用天干、地支来记录时间的方法,称为“干支纪日法”。其中天干包含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数,地支包含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数,把天干与地支挨个、轮番相配,就有了甲子、乙丑、丙寅……这些记录时间的名称。由于天干的数字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比如今年的夏至日是6月21日,往后数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6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6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6日。推算得出,2020年的入伏是在7月16日这天。“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这个季节的特点是室外接受太阳的热量最多,地表温度很高,但地下温度是凉的,比如地下水、防空洞的温度却是很低的。中医认为“人法自然,天人相应”,此时人体气机和天地的变化是完全一致的,此时人体气机生理特点为“外热内寒”,人体的阳气大多蒸腾在表,腠理毛孔开放,人会老出汗,但内脏的阳气是偏少的。






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早有明确的论述:“夏三月,此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内经》告诉我们夏季的特点“蕃秀”,就是草木葱茏茂盛,郁郁葱葱;“天地气交”就是说到了多雨的季节;“万物华实”意为万物到了开花结果之时。我们在养生方面要做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这样才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违背这个自然规律,就会损伤心的功能,到了秋季就会得寒热交替的疾病。怎样才能做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呢?下面逐一介绍。


夜卧早起

伏天的自然规律是日出时间早了,日落时间晚了,因此我们的起居也要改变,从春天的早睡早起,变成晚睡早起,这样才能顺应大自然的节奏。但对于睡眠质量不好的人,就会容易出现白天困倦乏力,心烦不安等症状,而心烦不安又会加重失眠的症状,造成恶性循环。中医认为夏季通于心,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午时(11点-13点)为手少阴心经当令,如能在午时睡0.5-1小时,不但午后工作更有精神,还能有补养心血的功效,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更要注意这一点。中成药可以选择柏子养心丸,我们还可以配合食疗的方法,提高睡眠质量,给大家推荐一款养心安神粥。

材料:莲子20克、龙眼肉10克、柏子仁15克,大米150克。

做法:加水适量同煮成粥状即可。

功效:莲子功能养心安神、益脾补肾;桂圆,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安神,故常用于劳伤心脾、气血不足的失眠;柏子仁养心安神,还有润肠通便功效。


无厌于日

意思是不要过分讨厌太阳。提示我们要顺应夏季人体阳气走向体表的趋势,适度晒太阳,适度出汗,鼓舞振奋体内的阳气,把体内阴寒的邪气驱除出去。要注意的是,毛孔的开放状态,对我们既有利又有弊。有利的方面是我们在伏天充分利用毛孔的开放状态,将具有辛温散寒功效的外用药贴,贴在大椎等穴位上,让药物的散寒功效更好的从皮肤渗透吸收,从而将药效与穴位的结合作用发挥到最强水平。通过冬病夏治贴三伏贴的办法,治疗由于寒邪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等病。有弊的方面是寒邪容易从腠理侵入人体,比如风扇对着自己,开着风扇睡觉,或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室内外温差过大,都不符合“无厌于日”的原则,会把寒邪闭在体内,出现浑身酸痛,发热恶寒等症状。另外关于“夏练三伏”,也要因人而异,尤其是对中老年人及体弱之人,大量出汗会引起气阴两伤,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甚至晕倒,我们要通过适度运动,适度出汗,而不是大汗淋漓,将寒邪赶出体外。在三伏天,喝一杯热茶,不仅可以解暑消渴,还能够促进排汗散热,提高脾胃运化的能力,要尽量少喝冰镇食品,冰镇食品只能满足口舌之快,轻者损伤脾胃的阳气,严重者还会引发心脏疾病。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之说,夏天要把姜作为一种常吃的食材。下面给您推荐一款暖胃饼。

材料:小麦面粉500克,酵母5克,盐2克,白糖5克,小茴香3克、花椒3克。

做法:酵母用温水泡20分钟后,取干面放入小茴香、花椒、盐、白糖;和匀,将酵母水倒入和面,面团擀成饼。

功效: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花椒温中止痛,燥湿杀虫。小麦也有很好的健脾益气功效。


使志无怒

夏天,炎热的暑气往往使人心烦急躁,易怒发火,这对心身健身是有害的。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养心要先养神,嵇康《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因此,保持一个淡泊宁静的心境,对夏季养生极为重要,要神清气和,避免心火内生,做到“心静自然凉”。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除了保持情绪平和外,我们还可以配合味苦能去心火的食物或药物,比如苦瓜、莲子心等,可以做成代茶饮服用。



介绍两个穴位,对缓解心烦失眠非常有效。第一个穴位是神门穴,是手太阴心经的原穴,简易的取穴方法是腕横纹与无名指延长线交点处的凹陷内(取穴方法见图1)。在您心烦意乱睡不着觉时,可以对神门穴进行缓缓的按压,每组10个,每次5-7组。每天1-2次。第二个是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作用。简易的取穴方法是腕横纹上三横指,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这个穴位是在手腕处的两根手筋之间(取穴方法见图2)。一般是用掐的方法,按压的次数同神门穴。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

  撰稿:张虹 王俊阁

  编辑:王许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