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中医科普 | 什么是蚕豆病?患儿用药需注意!

本公众号为北京中医药学会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字“北京中医药学会”进行关注

在蚕豆开花、结果及收获的季节,华南和西南各省一些母亲吃蚕豆后哺乳使婴儿,或一些小儿食用蚕豆后,数小时至数天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这就是俗称的蚕豆病。蚕豆病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一个类型,表现为进食蚕豆后引起溶血性贫血,与一般溶血性贫血大致相同。蚕豆病是一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重在预防的遗传性疾病。

毕业是一场人生的洗礼,人生因为毕业而更加完整。毕业是一首歌,歌中有欢笑,有泪水,有别离,有回忆......是因为在校的时光镌刻了我们独特的青春。或许这个时代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别离。但是,时光却不知不觉远去了,还好青春仍在,背上行囊,洒一把泪水,继续前行......

蚕豆病发病情况颇为复杂,如蚕豆病只发生于G6PD缺乏者,但并非所有的G6PD缺乏者吃蚕豆后都发生溶血。幼儿发病率明显高于成年人,男宝宝远多于女宝宝,母乳喂养的婴儿可通过乳汁诱发溶血。主要症状为倦怠、头晕、苍白、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烦渴、食欲减退、黄疸,尿色可呈茶色、红葡萄酒色、血红色、酱油色等。严重病例可有少尿、昏迷、抽搐、谵妄、脱水、酸中毒等表现。体检半数有肝大,少数病例脾大。尿检查大多有血红蛋白尿,少数表现为尿胆原及尿胆红素增多,有时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及颗粒管型。几乎所有药物或感染诱导的溶血患者都可平安地恢复正常,蚕豆病和伴有核黄疸的新生儿黄疸相对较危险,但经及时治疗病死率亦极低。

蚕豆病重型表现与中医黄疸之“急黄”相似。隋代《诸病源候论》有“急黄候”专条,说:“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倾刻,故云急黄也”。

由于蚕豆病是一种重在预防的遗传性疾病,一些药物是禁用的,包括我们常用的一些具有氧化效果的中药材,比如牛黄、金银花、腊梅花、熊胆、珍珠粉、薄荷、樟脑等,提前知晓、规避风险,必要时咨询专业的医师、药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蚕豆病重型表现与中医黄疸之“急黄”相似。隋代《诸病源候论》

当患有G6PD缺乏症的小儿发热时,选择用什么药最安全呢?希望下面的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1、可以使用的药品

布洛芬(芬必得、芬尼康、美林混悬液、美林混悬滴剂、雅维混悬液、芬苏颗粒)。

复方布颗粒(再康颗粒、再欣颗粒)。

中成药可用:羚羊角胶囊、藿香正气丸、紫雪散、一捻金、儿童咳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小儿热咳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小儿麻甘颗粒、小儿速泻停等。

2、谨慎使用的药物(大剂量或特殊情况可导致溶血):

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片、施宁、儿童百服宁、百服宁滴剂、泰诺林溶液)。

酚麻美敏(泰诺感冒片、泰诺感冒溶液、日夜百服宁)。

阿司匹林,非那西丁(APC) ,氨基比林(复方氨基比林针,安痛定)。

3、禁止使用的药物(常规剂量可导致溶血):

1)解热镇痛药:乙酰苯肼,乙酰苯胺。

2)磺胺类和砜类:磺胺甲噁唑、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吡啶、氨苯磺胺、噻唑砜、磺胺甲氧、磺胺异恶唑。

3)非磺胺类抗生素:呋喃唑酮、呋喃西林、呋喃坦丁、对氨基水杨酸。

4)抗疟药:伯氨喹啉、阿的平、氯喹。

5)其他:丙磺舒、催产素、樟脑丸(臭丸)、美蓝、苯肼、二巯基丙醇、奎尼丁、普鲁苯辛、三硝基甲苯、萘啶酸、维生素K、紫药水。

6)中药:蚕豆、珍珠粉、川连、熊胆、牛黄、腊梅花、金银花、薄荷、樟脑等。

含禁用中药成分的中成药,需谨慎对待:

另外一些中西药联用的药品如重感灵片感冒清胶囊金羚感冒片治感佳胶囊等,产生的相互影响具有多种途径和机制,很多临床可见的不良反应并不为我们熟知,使用时也要谨慎对待。

 对于蚕豆病患者来说,肉、蛋、奶、鱼、蔬菜和水果、粗粮都能吃,除了在饮食上不能吃蚕豆和蚕豆制品,药物上同样也需提前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新生儿筛查、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 2017,55(06).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专业委员会

  撰稿:王彦青 成晓玲

  审稿:林晓兰

  编辑:王许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