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其特点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紊乱。我国目前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4%,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作为一种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慢性病,饮食控制是糖尿病干预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有记载:“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意思是糖尿病是一种富贵病,和过服肥美的食物有关,所以,饮食调理对于糖尿病预防至关重要。
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在继承《内经》等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提出糖尿病综合防治“二五八”方案。“二”,是指防治糖尿病的总目标,即长寿与健康;“五”是指观察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的五项指标: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症状;“八”是指需要采取的八项措施,其中,“辨证用膳”是方案中基本的治疗措施,向红丁教授也将食疗形象地比作糖尿病“五驾马车”综合疗法的“驾辕之马”。那如何根据中医理论,特色地进行饮食干预呢?
火热伤气,糖浊内生是糖尿病发生进展的关键因素,中医意义的“火热”,既包括大家熟知的“上火”等症状,也包括血糖蓄积导致的各种代谢产物的增加。糖尿病病人常常因为过食肥甘,内热蓄积,导致胃肠积滞,表现为便秘、痤疮、口干等症状,另一方面内热消耗正气,气虚乏源,精微不生,形体消瘦,患者常常有乏力、气短的表现。抓住“火热伤气”的病机关键,日常饮食便可以做到极大的改善。
针对“火热伤气”的病机,中医饮食调理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饮食有节。《黄帝内经》说:“此肥美之所发也”。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也说:“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懈,遂使三焦猛热”。都是指体内的火热,源自于肥美膏粱的食物,因此应当从源头克制。节有两层含义,分别是指节制,和有规律地进食。
二是谨和五味。按照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其性味、归经不同,酸苦甘辛咸,哪种味道过度,就会伤及相应的脏腑,导致疾病的发生。唐代《千金要方》就明确指出了糖尿病病人的禁忌:“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明确提出忌食咸,因为咸味动血,助内热,同时少吃面食。
三是可适当选择清热补气类药膳。饮品如绿茶类、决明子茶及小麦草汁;蔬果如苦瓜、苦苣、蒲公英、白萝卜等泻热之品,茯苓、莲子、芡实等平补之品。忌食桂圆、荔枝、榴莲等热性水果。肝火上炎,表现为头晕目眩、头痛目赤者,治以平肝清火,常用药食如桑叶、菊花、决明子、苦丁茶。兼有胃肠结热,表现为烦渴多食、大便干结者,则治以泄热增液,常用药食如萝卜、南瓜、槐角、番泻叶等。国医大师路志正临床常用扁鹊三豆饮(绿豆、赤小豆、黑大豆、甘草)以益肾健脾,升清降浊,辅助调理糖尿病,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