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从第三版就开始应用达原饮。达原饮是以祛除内伏膜原之邪毒立方,其重在使疫毒之邪溃散,速离膜原,而邪除病去。达原饮载于《温疫论》,为明代吴又可所创,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每日一至三发者。组方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组成。全方合用,共奏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之功。
《重订通俗伤寒论》说:“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温疫论》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槟榔辛散苦泄兼备,性温质重而降,归阳明经,能透胃肠而搜膜原,乃消膜原“宿滞巢穴”之专药。草果燥湿之力强于化浊,归脾经,能透脾脏而达膜原;厚朴虽非膜原之专药,但可行腑气、破固结,承前两位膜原主药逐浊导滞,引腐秽之邪借胃肠之道而下出。槟榔由草果领之入,草果得槟榔领之出,两药相助领厚朴速达膜原之所,而清理戾气胶结膜原之地带。正如吴又可《温疫论》卷上:“槟榔能消磨,除伏邪,为输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药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
【来源】
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性状】
本品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瘢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
槟榔植物图
槟榔药材、饮片图
【炮制】
生槟榔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浸泡,润透,切薄片,阴干。
饮片鉴别:本品呈类圆形的薄片。切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
生槟榔饮片图
炒槟榔
炮制方法:取槟榔片,照清炒法炒至微黄色。
饮片鉴别:本品形如槟榔片,表面微黄色,可见大理石样花纹。
炒槟榔饮片图
焦槟榔
炮制方法:取槟榔片,照清炒法炒至焦黄色。
饮片鉴别:本品呈类圆形薄片,直径1.5~3cm,厚1~2mm。表面焦黄色,可见大理石样花纹。质脆,易碎。气微,味涩、微苦。
焦槟榔饮片图
【功效主治】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用于绦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
生槟榔以杀虫破积,行水消肿力胜;炒槟榔可缓其峻烈之性;焦槟榔药性缓和,适用于挟虚患者,以下气散满,消食除胀力强。
【药理研究】
槟榔很早以前就被用于治疗腹积胀痛,具有消积化食的功效,而且在治疗胃病的处方中也常添加槟榔,如四磨汤。槟榔中的槟榔碱具有类 M 受体激动样作用,能兴奋胆碱能 M 受体,促进唾液分泌和胃肠道蠕动,有助于消化。
槟榔中所含槟榔碱是一种类 M 受体激动剂,易透过血脑屏障,是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的主要活性物质。一定剂量的槟榔碱可引起机体产生兴奋,能达到一定的抗疲劳和抗抑郁的效果。
槟榔种子含鞣质提取物能通过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从而达到降血压效果。
槟榔碱是槟榔中有效的驱虫成分之一,可以使虫体的神经系统麻痹,致使虫体失去活动能力。槟榔在灭螺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是一种优良的灭螺药, 能高效、长效地灭螺。
槟榔曾被报道是一级致癌物,因为槟榔中含有大量的生物碱,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而且长期咀嚼槟榔会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很可能会致口腔癌。
【用法用量】
3~10g;驱绦虫、姜片虫,30~60g。本品下气破积之力较强,能伤正气,故气虚下陷或脾虚便溏者忌用;孕妇慎用。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与鉴定专业委员会
撰稿:朱振宇、常明丽、张鹏
审核:刘春生 编辑:王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