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桑科植物桑那可是全身都是宝!其对人类防病治病贡献可不小!其根、枝、叶、果穗等部位均可入药。根除去栓皮后为桑白皮;嫩枝干燥后为桑枝;经霜的桑叶为霜桑叶;微酸甜美的果穗为桑椹。和桑叶相关的系列品种亦有多种,食用桑叶的蚕、蚕沙、蚕蛹、蚕蛾、蚕茧,桑树还有寄生之品-桑寄生,产在桑树上的桑螵蛸,均为药用之品。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北京市中药饮片储备的60个品种中,就包括桑叶和桑白皮两种,二者应用于推广的参考方药中,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发挥了其重要的药用价值。现在,让我们重点了解药食同源的桑叶吧!
“芃芃麦苗长,蔼蔼桑叶肥。”种桑养蚕之法相传源于黄帝的妻子嫘祖。桑叶作为药用始于神农时代,其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又称神仙叶。曰:“叶,主除寒热,出汗。”《本草纲目记载:“桑叶可常服,乃手足阳明之药,汁煎袋茗,能止消渴。利五脏、通关节,下气。嫩叶煎久服,治一切风….治劳热长发,明目长发。”在现代,历代《中国药典》均收载了桑叶。
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曰:“桑叶,一般用霜桑叶,是指霜降节气的桑叶,在霜降后9-10月间采收,而不是指下霜时采收的桑叶。故桑叶又名霜桑叶、冬桑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又十月霜后三分、二分已落时,一分在者,名神仙叶,即采取…”。
桑叶以南方养蚕区产量最大,一般用青绿色。但是青绿色的质软的桑叶,不符合药用要求。
北京地区不用青桑叶。北京市大兴区的御桑园的桑叶,其树大多为百年树龄的参天大树,其叶质量好。
大兴御桑园的桑树林
经霜的桑叶是黄绿色,卵圆形,周围有锯齿,叶脉突起呈网状。质量以叶大、叶厚、筋脉突出、黄绿色(下表面较上表面颜色浅)、握之刺手者(因叶脉突出质硬)为佳。
使用功效:桑叶甘寒、入肺肝经,可以宣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治疗风热感冒,肺燥咳嗽及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症。
临床应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根据北京市新冠肺炎防治方案提供的预防方:桑叶3g配伍麦冬3g,菊花3g、陈皮2g,代茶饮,可用于成人预防新冠肺炎饮用。《温病条辨》中记载的方剂“桑菊饮”、“桑杏汤”;《医门法律》记载的“清燥救肺汤”等,均重用桑叶清肺热。
现代研究表明:桑叶具有抗菌、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作用。其含有丰富的糖苷酶抑制剂1-脱氧野尻霉素(DNG)和桑叶多糖。DNJ通过抑制糖类分解,从而抑制小肠对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的高峰值。日常生活中可取桑叶5g,代茶饮,具有辅助降低血糖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亦记载桑叶治疗消渴:“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汁煎代茗,能止消渴。”
临床应用桑叶应注意的问题:
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祝之友老师,在《神农本草经解读》一书中提到:桑叶可以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常用于外感热病,故常常被认为是发汗之品,其实不然。其止汗之功常被忽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云:“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明末傅青主称桑叶为“收汗之妙品。”清代张志聪(本草崇原)中记载:“桑叶是止盗汗之药,非发汗之药。”清代陈其瑞《本草撮要》记载:桑叶…以之代茶,取经霜者,常服治盗汗,洗眼去风泪。”
作为药食两用品种,桑叶常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比如凉拌桑叶、桑叶菜饼、桑叶面点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外感风寒、脾胃虚寒等证不宜使用。
低血糖患者不宜长期使用。
严重低血压患者慎用。
不宜与氢氧化铝制剂、钙制剂、亚铁制剂同用。
孕妇慎长期使用。饮食上忌食辛辣厚味。
桑叶贮存:光照时桑叶的化学成分容易发生变化,故应该贮藏在暗处及陶瓷容器,有色玻璃瓶中,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桑菊枸杞汤:桑叶15g,菊花15g,枸杞子15g,炒决明子10g,共水煎,一日一剂,分2次服。用于头晕目眩。
桑叶药粥:桑叶9g,菊花6g,甜杏仁9g,粳米60g,前三味同煮,煎水去渣,然后加粳米煮粥后食用。每日一剂,连服数剂。用于慢性鼻炎。
桑叶汤:桑叶100g,红糖适量。桑叶放入锅中,加水1碗,用火熬制半碗倒入碗中,加适量红糖。一天分2-3次喝完。用于更年期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