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中药故事 | 防治新冠肺炎,以“参”作则(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科属为五加科的成员,本期来补充下“冠以参名”且非五加科的参家族成员。


党参▼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西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

【性味】甘,平。

【归经】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党参最早见于见于《本草从新》“按古本草云,参须上党者佳。今真党参久已难得,肆中所市党参,种类甚多,皆不堪用。惟防风党参,性味和平足贵。根有狮子盘头者真,硬纹者伪也。”

原著所说的“真党参”是指的我们文章一开始所提到的,产于山西上党的五加科人参。由于上党人参逐渐减少至绝迹,后人用其他药材形态类似人参的植物伪冒,并继续沿用了“上党人参”的名称。至清代医药学家已清楚地认识到伪充品与人参的功用不尽相同,并逐渐将形似防风、根有狮子盘头的一类独立出来作为新的药材品种处理,定名为:“党参”。

《植物名实图考》‘党参,山西多产。长根至二三尺,蔓生,叶不对,节大如手指,野生者根有白汁,秋开花如沙参,花色青白,土人种之为利。’

《本草求真》“山西太行新出党参,其性止能清肺,并不能补益,与久经封禁真正之党参(人参)绝不相同”。

《本草纲目拾遗》‘味甘平,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恼,解渴,中气虚微,用以调补,甚为平安。’

从历史典籍可以看出,党参是清代中期,才开始被医家认识和应用的。党参一开始是被拿来代替上党人参而使用的;但临床使用后发现,党参的补益之功不及人参,但胜在甘平清肺,又无沙参的寒凉之性。可以用于脾肺虚弱的患者。如今更是被划归药食同源品种,适合人们日常饮食调理使用,也是健脾益肺的佳品,只是它的补气功效不及人参,更针对脾气虚弱的人士。



沙参▼

北沙参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

【性味】味甘,微苦,微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主肺燥干咳,虚劳嗽血,胃阴不足,热病伤津,咽干口渴。


南沙参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的干燥根。

《中国药典》中

【性味】甘,微寒

【归经】 归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胃阴不足,食少呕吐,气阴不足,烦热口干。

《神农本草经》沙参,味苦、微寒。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谷。

《新修本草》沙参,味苦,微寒、无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久服利人。

《本草纲目》消肺火,治久咳肺痿。

李时珍认为:人参甘苦温,其体重实,专补脾胃元气,因而益肺与肾,故内伤元气者宜之;沙参甘淡而寒,其体轻虚,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故金能受火克者宜之。一补阳而生阴,一补阴而制阳。

以上典籍记载的都是北沙参。至清代《本经逢原》本草求真明确沙参有两种之分。‘沙参有南、北二种,均有清养肺胃之功。北沙参质坚性寒,富有脂液;南沙参空松而肥,气味轻清,体虚力微。’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描述,南沙参功同北沙参,而力稍逊。

所以,南沙参与北沙参是两种植物,一般认为两药功用相似,但南沙参偏于清肺袪痰,养胃生津的作用较差;北沙参养胃生津的作用较佳。一则偏于养胃,一则偏于清肺。对于肺无余热现而发生之咳嗽,由宜北沙参,对于胃虚有余热而发生之咳嗽则宜南沙参。



丹参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

【性味】味苦,微寒

【归经】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症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

《神农本草经》:‘味苦,微寒。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一名郄蝉草。生川谷。’

《新修本草》‘味苦,微寒,五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

《本草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

李时珍认为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

《本草备要》:‘主血虚血瘀之候,又治目赤,疝痛,疮疥,肿毒,排脓生肌。’

丹参现在主要用于改善心血管系统问题,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功能。也广泛用于调节血脂紊乱和预防动脉硬化,减少血栓形成。




玄参

本品为玄参科玄参属植物玄参的干燥根。

【性味】甘、苦、咸,微寒

【归经】归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热,虚烦不寐,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

《神农本草经》‘味苦,微寒。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馀疾,补肾气,令人明目。一名重台。生川谷。’

《新修本草》‘味苦,咸、微寒,无毒。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馀疾,补肾气,令人目明。疗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症,定五脏。久服补虚,明目,强阴,益精。’

《本草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李时珍认为: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

《医学衷中参西录》:“玄参,味甘微苦,性凉多液,原为清补肾经之药。又能入肺以清肺家烁热,解毒消火,最宜于肺病结核,肺热咳嗽。

现代临床上玄参多用于治疗斑疹发烧,咽喉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等。



紫参▼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华鼠尾的全草

【性味】味苦、辛、寒

【归经】归肺、大经肠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理气止痛。用于急慢性肝炎、脘胁胀痛、湿热带下、乳腺炎、疔肿。

《神农本草经》‘味苦辛寒。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一名牡蒙。生山谷。’

《新修本草》‘味苦、辛,微寒,无毒。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疗肠胃大热,唾血,衄血,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

《本草纲目》苦、辛,寒,无毒。主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

李时珍认为,紫参色紫黑,气味俱厚,阴也,沉也,入足厥阴之经,肝脏血分药也。故治诸血病,及寒热疟痢痈肿积块之属厥阴者。

紫参在现代中医临床多用于痈肿疮毒,下痢脓血等,如今紫参的制剂也多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



苦参

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胆,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一名水槐,一名苦识,生山谷。

《新修本草》‘味苦,寒,无毒。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胆,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

《本草纲目》‘子午乃少阴君火对化,故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

《本草备要》‘苦参,苦燥湿,寒胜热。沉阴主肾。补阴益精,养肝胆,安五脏,利九窍,生津止渴,明目止泪。’按:人参补脾,沙参补肺,紫参补肝,丹参补心,玄参补肾。苦参不在五参之内,然名参者皆补也。

苦参现在中医临床多用于治疗真菌性皮肤疾病,对于细菌性痢疾也有很好的疗效。

诸参的区别

为了便于大家对比学习,特将‘参’族成员的特点归纳入下表:

关于‘参’家族成员全部介绍到这里。希望通过我们介绍,能让您更好的使用‘参’,让您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为自己为家人,以‘参’作则,拥抱未来!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与鉴定专业委员会

  编辑:王许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