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百城空巷、万众宅家的隔离年。新型病毒现代医学无药可治,在惶恐中,中医药再次展现了它的效果和魅力。事实证明,武汉方舱医院中有中医药参与治疗的患2020年,武汉新型肺炎疫情,使得本应祥和欢乐、人头攒动的中国新年,变成者,其临床有效率和治愈率大幅领先于没有中医药参与的临床治疗。
在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版)》和各个地方的防治方案中都可以看到明确的中药治疗方案。这些方案中,都可以看到‘人参’得踪影。人参作为中药四维之首,从古至今都备受医家推崇。自古民间也是以‘参’为贵,以‘参’为补;但中药的‘参’,其实是个大家族,它们各有所长,各有其用。用之合宜,事半功倍;用之失当,徒填苦伤。今天我们就一起说说‘参’家族,做个简单的科普。本期我们先来介绍科属为五加科的成员。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经水烫,浸糖后干燥,称“白糖参”;蒸熟后晒干或烘干,称“红参”。
【性味】甘、微苦、平
【归经】肺、脾、心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伤津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赢,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人参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中,将人参列为本草上品,‘人参,味甘、微寒。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人参最早的产地,见于上党。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中,“薓”字之下谓:“薓,人薓,药草,出上党”。
从《本草经集注》到《新修本草》到《本草纲目》中都记载‘人参:味甘,微寒、微温,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一名神草,一名人微,一名土精,一名血参。如人形者有神。生上党山谷及辽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为辽参。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今皆属于朝鲜矣,其参犹来中国互市。”从此,曾居于太行山脉紫团山的上党人参,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后多以辽东人参为用。
可见,人参在明朝之前,都是以使用上党人参为佳。但封建执政者无底洞式的需求,最终导致上党人参绝迹。从而医家改用辽东人参,暨今日的东北人参。
人参在使用上一直有争议或疑惑。现代许多个人在使用人参时,也总会有是否合用的顾虑;有说人参性热,凡有热不能用;有说人参补气,凡病中邪气未去不能用,用之易留邪于内。而类似的疑虑自古各代医药名家都对此给予了明确的指导。
《素问》言∶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补气须用人参,血虚者亦须用之。本草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盖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形气者,有无之象也。......言闻曰∶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言闻曰∶孙真人云∶夏月服生脉散、肾沥汤三剂,则百病不生。李东垣亦言生脉散、清暑益气汤,乃三伏泻火益金之圣药......又曰养正邪自除,阳旺则生阴血,贵在配合得宜尔。庸医每谓人参不可轻用,诚哉庸也。好生君子,不可轻命薄医,医亦不可计利不用。书此奉勉,幸勿曰迂。
清代医家周岩在《本草思辨录》中也有明确的阐述:人参:一物而毁誉交集者,惟人参为最。好补之家多誉,好攻之家多毁,其誉者复有补阴补阳之各执,而不知皆非也。各有正治之药,用参特以和阴阳耳......参之力,入肾者轻,入心者重。故足少阴得其和,手少阴得其补,亦可为阴中之阳之一证矣。......参治往来寒热,似疟皆可用参矣......参惟益阴,故能生津......乃喻西昌以治其时大疫,倍加人参得效,则非法之法,仍以仲圣方为根据......以上所言人参之治,惟真正大参,试之甚验。若今之党参,有甘无苦,何能与人参比烈。即别直等参,亦未足言冲和煦育之功。
由此可见,综合古代先贤的认识,人参生用的话,其性气凉,夏天服用可去暑生津;冬季服用可益气养阴;但凡虚症者,大多数是可用的,而且是必须要用的。也能看出来,古代瘟疫流行时,倍用人参——养正邪自除。也正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版)》各版中重症病患建议治疗使用人参制剂的临床回馈;也符合中医自古倡导的‘正存于内,邪不可干’。如今,人参更划归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药食同源品种。人参以百草之王,不论作为食品还是药品,都有着重要的‘养正’效果。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性味】甘、微苦,凉。【归经】归心、肺、肾经。【功能主治】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咽干。
《本草求原》:肺气本于肾,凡益肺气之药,多带微寒,但此则苦寒,唯火盛伤气,咳嗽痰血,劳伤失精者宜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惟白虎加人参汤中之人参,仍宜用党参,而不可代以西洋参,以其不若党参具有升发之力,能助石膏逐邪外出也。
《本草从新》: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
《药性考》:洋参,味类人参,惟性寒,宜糯米饭上蒸用。甘苦,补阴退热。姜制,益元扶正气。
古今临床观察,西洋参更宜用于阴虚有火的人士,对于寒凉体质的人则不宜服用。西洋参和人参一样都有很好的调节免疫力,抗疲劳,抗癌,护肝的作用。也已经被列为药食同源品种,对于体质虚热的人士,是很好的日常养护佳品。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竹节参的干燥根茎。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脾、肺经。
【功能与主治】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祛痰止咳,补虚强壮。用于痨嗽咯血,跌扑损伤,咳嗽痰多,病后虚弱。
《救生苦海》云:补肺降火下气,肺热有火者宜之。血症用之,可代三七。
《药性考》味辛甘,性温,能托里,外症堪用。
《本章纲目拾遗》“竹参切片……每遇垂危大症,并产蓐无力吃参者,煎服五钱,力胜人参。”
现代临床上,竹节参既能止血,又能散瘀,既可用于体内外多种出血病证,有止血不留瘀之特点,对于出血兼有瘀滞者尤宜;又可用于血瘀诸痛证,尤为治跌打伤痛之要药。同时竹节参还用于病后体虚,倦怠乏力。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珠子参或羽叶三七的干燥根茎。
【性味与归经】 苦、甘,微寒。归肝、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 补肺养阴,祛瘀止痛,止血。用于气阴两虚,烦热口渴,虚劳咳嗽,跌扑损伤,关节痹痛,咳血,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
《本草从新》“补气,降肺火……其性大约与西洋参相同。”
《药性切用》:“入肺泻热,补虚用代沙参”。
《本草推陈》“治阴虚血热及热病阴伤,烦渴,咳嗽,咽痛,齿痛。”
现代临床上, 主要用于治疗肺阴虚或气阴两虚引起的烦热口渴、虚劳咳嗽等。
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性味】甘、微苦,温。【归经】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
明代嘉靖年,彝族就有‘刀伤而血流不止,三七煎服或研粉撒伤口。’
《本草纲目》:对三七首次有较全面记载的著作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三七的为“金不换。”“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其功效记载为:“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
《本草求真》:专入肝胃。兼入心大肠。又名山漆。时珍曰。或云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
《本草纲目拾遗》:“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 故人并称曰人参三七。为药品中之最珍贵者”。
《本草备要》曰其“甘,苦,微温。散血定痛,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痈肿,醋磨涂即散,已破者为末掺之。为金疮杖疮要药。
现代三七临床上多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三七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冠脉、脑血流量、降低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提高耐缺氧能力、抑制斑块形成,减轻肝细胞坏死,并有通脉活络、活血化淤之功效。对脑中风、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心绞痛、头晕、心慌胸闷、动脉硬化、高血脂、高血压、肢体麻木、等病症都有明显疗效。
备注: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与人参、西洋参同科同属,可谓货真价实的“亲兄弟”;地方习称“参三七”,因此把它也作为参家族的一员。
诸参的区别▼
为了便于大家对比学习,特将‘参’族成员的特点归纳入下表:
如今的人参、党参、西洋参都已被归属为药食同源品种,可以用作食品加以服用,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介绍,能让您更好的使用‘参’,让您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为自己为家人,以‘参’作则,拥抱未来!
来源:
编辑:王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