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用药科普 | 如何辨证选用“藿香正气”?

为了祖国的未来,快来关注我们吧

2020年1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和第三版方案相比,第四版诊疗方案新增了中成药推荐。其中在医学观察期出现乏力伴胃肠不适的,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出现乏力伴发热,则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

后来的第五版及第六版,关于中成药方案也大致如此。也有专家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初期属寒湿的可以用藿香正气进行加减组方治疗。

在很多人眼里,藿香正气一直作为防治中暑的家庭常备药,有人将其视为胃肠道感冒常用药,这一次又成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究竟该如何正确使用呢?

藿香正气的前世今生

藿香正气散首载于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中,主治“伤寒头疼,增寒壮热,或感湿气,霍乱泄泻,常服除山岚瘴气”。

其组成药物是:藿香(二钱)、紫苏(去梗,一钱半)、厚朴(姜制,炒)、茯苓(去皮)、陈皮、白芷、半夏(汤洗七次)、桔梗(去芦)、大腹皮、白术,各一钱、甘草(炙,一钱二分),服用时煮散,加生姜五片,大枣两枚。宋代《太平和剂局方》亦载此散,其中以半夏曲代替半夏, 而每次服用两钱,同样煮散需加姜枣同煎。两相较之,《太平和剂局方》所用计量显然比《千金翼方》小的多,其余则大同小异,有前后继承性。宋代以后明清中医学书籍中关于藿香正气散亦多有记载,运用范围不断扩展,但没有脱离以《千金翼方》所论针对的要点。

现在,藿香正气出现了胶囊、丸、水、口服液等多种剂型,根据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组成均由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等组成。

一般方剂学教科书将其列入祛湿剂。藿香正气散以具有解表、行气化湿的广藿香为君药,苏叶、白芷辛温入肺经,助广藿香解表祛湿;半夏、白术、厚朴、陈皮、茯苓宣化中湿;大腹皮下气行水;桔梗宣肺。功用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舌苔白腻等。

因此,藿香正气的主要功效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证是外有风寒,内伤湿滞,简称风寒夹湿。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不论何种疾病,只要出现外有风寒,内伤湿滞的证型,都可用藿香正气。这属于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异病同治现象。由于中暑、胃肠型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观察期及初期均可出现风寒夹湿之证。故可根据情况选用藿香正气。

藿香正气用于“风寒夹湿”

暑季多夹湿,由于淋雨、受寒、空调温度过低等导致暑天出现发热恶寒、无汗、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舌苔白腻等表现时为阴暑,有风寒夹湿之证,适合藿香正气。而单纯因为天气炎热出现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舌苔黄腻等现象,则为阳暑或说是暑热,如误用藿香正气则是火上浇油,不仅治不好中暑,反而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同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观察期及初期出现乏力伴胃肠不适的,并非都属于风寒夹湿,也有患者属于湿热证,体内热重,虽然有湿,但藿香正气药性偏温,用它相当于火上浇油,不仅不能缓解病情,反而会加重病情。胃肠型感冒也常常出现湿证,一般寒湿证可用,湿热证却不能简单直接使用

用藿香正气的关键在于把握风寒夹湿证。寒湿和湿热可以从症状及舌苔上辨别。寒湿多鼻流清涕,无咽痛口渴便干,舌苔白腻等。而湿热常常鼻干或鼻流浊涕或黄涕,咽痛,口渴,大便干。也有湿热证出现腹泻者,但舌象一般为黄腻苔。舌苔的白和黄是分辨寒证与热证的重要指征。 

因此,感冒、中暑、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观察期及初期属风寒夹湿证者都可以用。另外,其他疾病如急慢性胃肠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属于风寒夹湿证者也可使用藿香正气。

药师提示

如果医学观察期没有任何症状,不建议服用这些药物,注意饮食起居,精神调养,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就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好的预防。如果身体确有偏颇,一定要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藿香正气的不同剂型如胶囊、丸、水、口服液在功效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用。但要注意传统的藿香正气水含有酒精,酒精过敏者慎用,驾车时也不适合用含酒精的藿香正气水。含有酒精的藿香正气水,禁用于5岁以下儿童,避免空腹服用,不可与头孢类及甲硝唑类等药物同时服用,以免发生双硫仑反应,引起严重后果乃至危及生命。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专业委员会

  编辑:王许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
北京中医药学会 中医药人之家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