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草将为杖,孤生马岭危,
南从荷蓧叟,宁入化龙陂.
去与秦人采,来扶楚客衰,
药中称国老,我懒岂能医.
——《赞甘草》
宋·梅尧臣
甘草号称“国老”,临床有“十方九草”之说。
“国老”之名起源于南朝。南朝有一个著名的医药家、道教学家、文学家陶弘景。他早年为官,36岁时辞官入茅山隐居。其间,在山中为朝廷出谋划策,被人称为“山中宰相”。同时,他还编撰书稿,写炼丹笔记,并以治病救人闻名一时。
陶弘景开的药方中都有甘草,有人不解,问曰:“甘草医百病否?”陶弘景笑道:“甘草甘平补益,又能缓急,对一些性情猛烈的药物,可监之、制之、敛之、促之;在不同的药方中,可为君为臣,可为佐为使,能调和众药,使它们更好地发挥药效。在中药的王国里,甘草是国之药老。”
此外,《本草纲目》称:“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善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中之良相也。”张景岳《本草正》记载甘草“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
于是甘草“药中国老”之名便流传下来。
甘草,别名:蜜甘、甜甘草、国老、美草
性平,味甘。归心、胃、脾、肺经。
补脾益气、止咳祛痰、缓急定痛、调和药性。属补虚药中的补气药类。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咳嗽气喘、痈疽疮毒、腹中挛急作痛,以及缓和药物烈性、解药毒。
1、内服:入汤剂,用量3~60克。调和诸药用量宜小;作为主药用量宜稍大,可用10~15克左右;用于中毒抢救,可用30~60克。
2、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湿浊中阻而脘腹胀满、呕吐及水肿者禁服。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名医别录》:无毒。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药类法象》:生用大凉,泻热。火炙则温,能补上中下三焦元气。调和诸药,共为力而不争。性延,善解诸急,故有国老之称……补脾胃不足,能大泻心火……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寒热皆用,调和药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除热,缓正气,缓阴血,润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