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是居家必备的调味品,由于它富含挥发油,烹饪时使用可去除腥膻味,增进食欲。古代常将花椒与酒配制,称作椒酒。《齐民要术》多次提到其用作调味。其实,花椒不仅是常用调料,而且还是一味中药。其药用价值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描述其“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肤,寒湿痹痛,下气。”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有:“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证。”可见,花椒自古就是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药。现代中药学中将其归为温里药。
入药的花椒来源于芸香科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产,但以四川产者为佳,所以花椒又称川椒,蜀椒。一般每年秋季果实开裂时用剪刀沿总柄顶端部分剪下,去果柄、杂质及种子,晒干,生用。
由于来自不同的原植物,中药花椒分青花椒和红花椒两个商品品种。它们的外观性状和功效都不尽相同。青花椒外表灰绿色,红花椒外表发红。青花椒镇痛作用强于红花椒,骨伤科外用中药多用青花椒;如外洗汤药中常用青花椒与伸筋草、透骨草等配伍治疗软组织损伤、骨折等。红花椒温性强,具有温中作用,多用于内服方剂,如大建中汤用红花椒治中寒证;另外,其可用于缓和大寒药的寒凉作用。红花椒还可单用或与乌梅、干姜、黄连等配伍,如乌梅丸,有温脏安蛔功效。
春季适度食用花椒,有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同时,春季各种细菌病毒开始繁殖,是流行病的多发季节,而花椒中的挥发油可提高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进而可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并且花椒对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雨水较多的时候,脾胃虚弱的人非常容易受到湿邪的困扰,导致消化不良,而花椒具有温中除湿的作用,尤其是脾胃虚寒、食欲不振的朋友更应吃点花椒。寒性痛经以及风寒湿性关节炎患者也适合多吃点花椒。烹调绿豆芽、白萝卜、冬瓜、兔肉等寒凉性蔬菜或肉类时,可以加点温性的花椒。
花椒性味辛温,易伤阴助火,不宜长期大量服用。阴虚内热,经常上火,便秘,小便黄,口渴,眼睛干涩者忌用。孕妇为防止出现损伤胎气等不良反应,应少服花椒。挑选花椒时,以身干,香气浓,颜色鲜,无细梗及种子者为佳。这里强调一点,花椒的种子又名椒目,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由于椒目和花椒功效不同,必须区别使用,花椒应去除种子再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