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早期,崂山脚下一苏氏山民见一老道,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举止疯癫,遭村民嫌弃。苏氏见状,心生怜悯,遂予之饭食,赠其衣裳。后至隆冬时节,道士忽然来访,自称姓张,受苏氏恩赐无以为报,便在院落植野花一藤,道士说:“吾年事已高,此花名为‘耐冻’,寓意残年独守,如我心境,望君善待。”说完便告辞离去。
数日之后,忽然有官兵进村,奉皇帝旨意寻找张三丰下落,苏氏恍然大悟,那老道原是鼎鼎大名的仙翁。此后,他发现仙翁栽种的花藤,初夏花色白黄,似金银点点;冬日叶色苍翠,如松竹般凌寒傲雪。问询有识之士,此花名为“忍冬”。后官员将此禀告皇帝,皇帝听闻张三丰“残年独守”言论,便不再强求相见。而这株仙人亲手栽植的忍冬,依然年复一年的开出由白渐黄的花,后人称之“金银花”,并一直沿用至今。
忍冬分布在我国东北至西南的大部分省区,生长在山坡灌丛之间。在民间栽培、应用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宋《苏沈内翰良方》记载“可移植庭栏之间,以备急。”清光绪年间《费县志》记载“花有黄白故名金银花,从前间有之,不过采以代茶,至嘉庆初,商旅贩往他处,……不数年山角水湄栽植几遍。”时至今日,忍冬也是中国北方胡同院落内的常见藤本植物。目前主要的种植地在山东、河南等省份。而金银花是忍冬的花蕾,是忍冬的主要入药部位,每年5~6月待花蕾未开放时采收,置通风处晾干。此时的金银花“萌萌哒”:呈小棒状,长2~3cm,上粗下细略微弯曲。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并附着细微柔毛。拾取一小撮至于杯中,倒入温开水,只闻气味清香,味道甘苦。今天,人们依然用此法治疗咽痛,颇有疗效。
然而金银花远不甘屈身杯盏之中,在利用方剂治疗疾病的历史上可谓屡立战功。清代名医吴瑭编著的《温病条辨》一书中,有一则方剂《银翘散》可谓家喻户晓。方中以金银花为君,配伍连翘、桔梗、薄荷、荆芥穗等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症状表现为温病初起、发热、恶寒、咽痛、口渴等,效果尤佳。今天,这则方药被制成若干剂型的中成药,广受医患好评。
在外科疾病的治疗上,金银花同样战绩显赫。清代名医鲍相璈编著的《验方新编》一书中,收录了一则名为《四妙勇安汤》的方剂,该方仅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四味,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作用,症状表现为患者患肢红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此方是治疗热毒炽盛之脱疽的代表方,亦是中药方剂在中医外科领域的经典方。
这便是金银花,它既可以“仙藤缠金银,凌寒拒霜雪”,又可以“发热咽痛除之瘥”,即可以“吴中暑月,以花入茶饮之”,又可以“庭栏栽种一架,可得满院甜香”,如此神奇美妙,怎能不惹人喜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