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 国 / 传 / 统 / 二 / 十 / 四 / 节 / 气
清明
节气特点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每年的4月4-5日左右。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天气清澈明朗为“清”,万物欣欣向荣为“明”。这个时候,天气转暖,万物复苏,桃花初绽、樱花盛开、杨柳泛青,春意盎然,有利于人们户外活动、踏青。清明节气还有个民俗就是扫墓祭祖,睹物思亲,容易情绪抑郁,尤其是脾虚或原本肝气郁结者。清明之后蓝天、白云、阳光,大地一派春意盎然,人体神清气爽。这个节气的养生要点,就是要疏肝解郁。
情志养生
清明节扫墓思亲,悲则伤肺气。民间有句谚语:“菜花黄 痴人狂”,说的就是春季易出现情志问题。清明节气肝气旺盛,发生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悲伤易怒伤肝肺。女子以肝为先天,二七天癸至,月经初潮时期,情绪波动;七七天癸竭,阴血不足,阴阳失和。青春期、更年期女性更要注意调整情绪。高血压患者,血压受情绪波动影响大,应注意抒发情绪,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情,多去户外活动,避免情绪抑郁生气。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缓解情绪不宁,或点按太冲穴以疏肝,放松身心。
饮食养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水湿郁热”的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清明前后,雨水充沛,故环境及体内的湿气都很大,内外湿气相和,人们会觉身体困重,出现食欲下降,纳谷不香,夜间口干盗汗、下身发痒疼痛的症状,饮食养生以健脾和胃、解郁养肺、内清燥热、外祛寒湿为主。
将鸡蛋打碎,锅中放入少许油,将鸡蛋放入油锅,并不停搅拌形成鸡蛋花后盛出备用,此时不需再加油,将切好的肉丝入锅加入少许料酒煸至焦黄,加入冬菇丝,翻炒几下,加入焯好的春笋丝,调味后加入黄花和鸡蛋花、木耳。
黄花菜味甘性平,可利膈清热,养心解忧。春笋味甘性凉,可舒郁,降浊升清,开膈消痰。
将当归15g洗净,加水适量,煮取药液待用,将冬葵菜撕去筋膜,洗净,放入锅中,将药液加入。煮至冬葵菜熟时,将煮熟的猪血切成条,同熟猪油、葱白、食盐、味精,香油一并加入,混合均匀。
当归可养血柔肝活血,冬葵菜味甘性寒能清热滑肠,猪血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可行血杀虫。
运动功法
清明节扫墓思亲,悲则伤肺气。民间有句谚语:“菜花黄 痴人狂”,说的就是春季易出现情志问题。清明节气肝气旺盛,发生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悲伤易怒伤肝肺。女子以肝为先天,二七天癸至,月经初潮时期,情绪波动;七七天癸竭,阴血不足,阴阳失和。青春期、更年期女性更要注意调整情绪。高血压患者,血压受情绪波动影响大,应注意抒发情绪,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情,多去户外活动,避免情绪抑郁生气。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缓解情绪不宁,或点按太冲穴以疏肝,放松身心。
龚廷贤的《寿世保元》中记载六字诀中的嘘字功理肝气。六字诀是一种吐纳法,它是通过呬、呵、呼、嘘、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
【预备式】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双膝微屈,全身放松,呼吸自然。
【呼吸法】顺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呼所时读字,同时提肛缩肾,体重移至足跟。
【调息】每个字读六遍后,调息一次,以稍事休息,恢复自然。
【嘘】读(xū),口型为两唇微合,有横绷之力,舌尖向前并向内微缩,上下齿有微缝。呼气念嘘字,足大趾轻轻点地,两手自小腹前缓缓抬起,手背相对,经胁肋至与肩平,两臂如鸟张翼向上、向左右分开,手心斜向上。两眼反观内照,随呼气之势尽力瞪圆。屈臂两手经面前、胸腹前缓缓下落,垂于体侧。再做第二次吐字。如此动作六次为一遍,作一次调息。
嘘气功可以对治目疾、肝肿大、胸胁胀闷、食欲不振、两目干涩、头目眩晕等症。
生活起居
清明时节,天气已转暖,尤其近日北京最高气温已经达到23摄氏度,早晨出门时气温不足10摄氏度,早晚温差大。需要准备一件可以随时穿脱的风衣外套,避免着凉。春季北方风干物燥,加之情绪悲伤,易侵袭人体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故需多饮温水。对于过敏体质和既往有哮喘之人外出时尽量戴口罩,或避免外出接触颗粒物、花粉等。
清明饮茶
饮春茶,清明喝茶调心情。一是茶的香气磬人心脾,舒缓情绪,二是茶的文化另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有人喝茶后影响睡眠,可以以花养情,用花代茶饮调肝。
【桃花的功效】《本草备要》载“桃花苦平,利水消
【菊花的功效】疏风散热,清肝明目。
【白梅花】性平,味酸涩清香,理气开胃,散郁生津除烦,行气不耗气。《红楼梦》里薛宝钗服用过的“冷香丸”里就提到过梅花,虽然这是小说中的记载,但是梅花入药确实有它的功效。《本草纲目拾遗》治瘰:鸡蛋开一孔,入绿萼梅花将开者七朵,封口,饭上蒸熟,去梅花,食蛋,每日一枚,七日痊愈。亦可以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
清宫医案中养生方推荐
[1] 王志华,李彦知,杨建宇.杨建宇-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赏析-清明养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07):113-114.
END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
编辑:王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