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节气养生 | 二十四节气养生那些事儿—大暑

大暑

               南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的气候特征,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大暑作为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养生保健应以“防暑”和“祛湿”为主。

夏日三伏暑气盛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夏令三伏,高温酷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是万物狂长的时节,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虛于内”的境地,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体质特征,需注意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衰的情况出现。

养生防暑又祛湿

夏季入睡时间应以晚些为宜,此时一天的暑热时期已过,晚上较为清凉,容易入睡。起床时间可以适当早些,因为天亮的时间比较早,符合天人相应的养生之道。要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烈日暴晒,注意室内降温。适当补充水分,体质寒的人应以热饮为主。

大暑时节,肠胃的消化功能较为薄弱,饮食以清淡为主,不可多吃肥腻、辛辣、煎炸食物。除了多喝水、常食粥、多吃新鲜果蔬外,还可适当多食用些清热、健脾、利湿、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莲子、百合、薏苡仁等,荷叶、冬瓜、西瓜、绿豆等是不错的消暑选择。

大暑时节,运动应以运动量相对较小的运动为主,如太极拳、慢跑、羽毛球等,避免出汗过多而耗气伤津,运动时间应以早上或傍晚为宜,地点建议在公园、湖边等树荫下的阴凉地方。持续高温天气,不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出现“情绪中暑”,应戒躁戒怒、遇事学会冷处理。


伏姜伏茶喝暑羊

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伏姜中的姜辣素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山东南部地区在大暑的时候有喝暑羊的习俗,也就是喝羊肉汤,逐渐流传在民间,冬病夏治,可以排除体内的寒气。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的时候,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有益健康。

冬病夏治三伏贴

三伏贴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选取玄胡、白芥子等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按比例研末,用姜汁调成膏状,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通过穴位刺激在夏天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以预防和减少病症在冬季发作的传统中医疗法。它主要适用于两类疾病:一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导引距地虎视式

大暑时节人体脾阳不足,二十四节气导引养生法中的大暑踞地虎视式,以盘坐的姿势,通过身体的拉伸、左右看等方式,可改善脾胃的运化功能。具体方法为:每日丑、寅时,双拳踞地,返首向肩引,作虎视,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即:每天1~5时之间,盘坐,双手握拳挂在腿前,两臂伸直与肩同宽,两拳眼相对,身体重心前移,上体前俯,扭项转头向左右上方虎视。重心后移,头转向前;重心再前移,头转向右,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做十五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主治:头项胸背风毒、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膈满、臑臂痛、掌中热、脐上或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次、淹泄、皮肤痛,及健忘、愁欲哭、洒淅寒热。

绿豆薏米祛暑湿

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祛痘的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绿豆:“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除吐逆、治痘毒、利肿胀”。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道适合大暑食用的,具有祛暑除湿作用的佳肴,那就是绿豆薏米汤,具体做法可参考如下:

准备相同比例的绿豆和薏苡仁洗净,将洗净的薏苡仁和绿豆用清水浸泡,先煮薏米,大火将水煮沸以后,用小火煮30分钟,再放入绿豆煮熟煮烂,起锅时加入少许冰糖调味即可。


END


  撰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林哲超

  编辑:崔茜  陈艺璇 

审核:韩偎偎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