溻渍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是根据不同的病症,按照中药辨证论治原则,配成具有治疗作用的药液,将患处浸泡于药液中称为“渍”,适用于四肢远端能浸泡的病变部位,以足、踝和小腿下段为主;将含有药液的纱布敷于患处称为“溻”,适用于不能浸着的部位,如小腿上段及大腿。因两法往往同时进行,故合称为溻渍法。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中药溻渍法可以利用皮肤具有吸收、渗透、排泄的作用,使药物有效成分透过皮肤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其疗效。
溻渍疗法的适用症包括:外科疮疡、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丹毒、雷诺氏病、外伤疼痛、疖肿等。其禁忌症包括: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妊娠期妇女。
淤积性皮炎:淤积性皮炎是下肢静脉曲张发展到后期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临床常表现为小腿前方及踝部附近出现暗褐色色素沉着、丘疹、瘙痒、糜烂渗出、结痂,伴水肿,慢性期见皮肤干燥粗糙及增厚。
常用方药:三仁一皮汤。本方为全国名老中医、周围血管病专家陈淑长教授所创立,由桃仁、杏仁、冬瓜仁、白鲜皮四味中药组成,具有养血活血,利水消肿,清热利湿之功效。
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浅表网状淋巴管炎,好发于下肢,炎症呈片状红疹、肿胀,边缘略隆起,界限清楚,用手指轻压,红色即可消退。局部有压痛。患者常有畏寒、发热。
常用方药:二妙散。本方出自元朝朱震亨的《丹溪心法》卷四,由苍术、黄柏两味药物组成,有清热利湿的中医,在临床上可在此方基础上加用赤小豆、防己,加强活血利湿的作用,可以起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中医称之为“脱疽”,中药临床表现为双足怕凉,皮温低,以足趾为重,小腿酸麻胀痛,长时间行走时加重,站立休息后可缓解,足背动脉搏动可减弱或消失。继续发展则疼痛呈持续性,夜间痛剧。下肢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甲变形增厚,肌肉萎缩。不积极治疗最终可导致足趾色黑坏死,感染后可并发湿性坏疽。
常用方药:温阳复脉汤。本方以当归四逆汤为基础,加用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元胡等活血止痛的药物适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导致的怕凉,皮温低,疼痛。已出现足趾色黑坏死不适宜用此方进行溻渍治疗。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撰稿: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医院 吴玉泉
审稿:北京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廖奕歆
编辑:陈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