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靄,阶庭长绿苔。
鹰鸇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2022年7月7日,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小暑三候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也因气温太高而远离地面,在高空中飞翔。
2022年7月16日进入头伏,“入伏后”空气湿度变大,天气炎热,又因台风“暹芭”过境影响,我国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及苏皖北部等地先后会出现强降雨天气,台风“艾利”也向北进发,京津冀,山东等地也出现频繁降雨,出现了高温多雨的情况,今年小暑应注意防暑、防晒、防潮的工作,注意饮食卫生,严防传染病流行。
中医认为,夏季人体的阳气升散外发,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在机体脏腑外面,肌肤腠理常处于开泄状态,经常出汗以适应暑热天气,因此,机体很容易表现脏腑功能紊乱,并容易形成气虚,出现身体乏力、饮食减少等症状,甚至发生中暑、肠胃失调等病症,影响健康。但与此同时,这个季节也是我们调养身心的最佳时节。
《冯氏锦囊秘录》有言“暑为阳邪,心属离火,故暑先入心……”,《黄帝内经》曰:夏气在经络,长夏气在肌肉,表实里必虚,气热则走泄,故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小暑之后便是伏天,饮食上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调养心神,使志安宁,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饮食上,小暑节气有三宝:黄鳝、莲藕和绿豆芽。
黄鳝:性温味甘,有补虚损、除风湿的作用。民谚有云:“小暑黄鳝赛人参”。暑天湿气对寒湿体质的人尤为不利,此时吃黄鳝,与“春夏养阳”的养生思想一致,能改善体质,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此时的鳝鱼不仅味美,滋补价值更高。
另,孩童阳气最旺,不适合吃太多黄鳝这类温补食材。
莲藕:小暑节气正是莲藕大量上市的时候。莲藕有清热、养血、除烦的功效。将鲜藕用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食用,有助于安神,改善失眠。也可将鲜藕切片,佐以小葱清炒,味道爽口,同样也有降暑效果。
绿豆芽:性凉味甘,不仅能清暑热、通经脉、解毒,还能补肾、利尿、消肿等作用。现代研究发现其还有降血脂、软化血管的功效。从营养学来说,绿豆芽的热量很低,而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促进肠蠕动,具有通便作用,是夏季瘦身佳品。
同时选择在日常茶饮中,可以加入黑枸杞、石斛或者藏红花,用以静心养气。起到精神舒缓,镇静安神的作用。
小暑天气炎热,昼长夜短,作息上适宜晚睡早起,中午时候适当午睡,帮助自身恢复身体疲劳。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为了避免中暑,应注意防晒、经常洗澡、勤换衣物,这样可以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出汗以后不要立即洗澡,正所谓“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中医认为,夏季人体的阳气升散外发,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虽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却也因人而异。可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站桩、游泳等方式提高身体素质。但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摄氏度时, 应减少运动量, 户外运动最多不超过半小时。三伏来临时, 老年人要停止一切活动, 以静制动, 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 身边还要存放一些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
运动之后,汗出较多,人们喜在空调房中休息,但夏季排汗是正常生理功能,切不可突然转换环境温度,使汗孔闭塞,发汗不能,从而引发“空调病”。
小暑时节练习翘足舒筋式中的翘足,即脚尖做勾与伸的运动,可以促进多条经脉的运行,有效改善阴虚阳亢、上盛下虚的症状,达到舒筋、活络、柔筋、壮骨的目的,从而脾胃健运、疾病不生。具体方法为:正身跪坐,两手自然放于两腿上,全身放松;然后身体向上立起,成跪立姿势;两脚尖向内勾回,脚尖着地,右脚向前踏地;重心后移,臀部坐于左脚跟上,同时两手下落于身体两侧,十指撑地;提右腿,右脚向前缓缓踢出,脚尖绷直;勾右脚尖,重复勾伸3次,每次动作略停;收右腿,右脚踏地,然后收回,成跪立的姿势;再进行对侧练习,共做3遍。
小暑之后即为三伏,可以用三伏贴来冬病夏治,预防冬天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哮喘等难治性疾病。冬病夏治是以《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为理论基础,以“三伏贴”为代表治疗方法,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 在时间治疗学上,中医认为庚日属金,以五行而论,与肺相配,为驱散内伏寒邪最好节气日期,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 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 选取穴位贴敷, 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 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 使人体各部的功能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撰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王世桢、毛鹏鸣
编辑:陈艺璇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