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元代朱丹溪认为“无痰则不作眩”,其在《丹溪心法》中说“头眩挟气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以有痰湿者。”
风痰上扰型眩晕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主要临床表现为有旋转感或摇晃感、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风痰上扰型眩晕主要使用的中成药有:半夏天麻丸、眩晕宁颗粒、晕复静片等。
半夏天麻丸由法半夏、天麻、人参、炙黄芪、炒白术、苍术(米泔炙)、陈皮、茯苓、泽泻、六神曲(麸炒)、炒麦芽、黄柏组成。
方中法半夏辛温性燥,归脾胃经,善于燥湿化痰;天麻甘平,质润入肝,长于平肝潜阳,均系治风痰眩晕、痰厥头痛之良药,共为君药。以人参、黄芪、白术甘温补中,健脾益气,苍术、陈皮苦温香燥,燥湿健脾;茯苓、泽泻甘淡,健脾渗湿,诸药共治生痰之本,以除痰源,为臣药。佐以六神曲、麦芽健胃消食,以资化源;黄柏苦寒坚阴,以防温燥太过,伤阴耗液,属佐治之用,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健脾祛湿,化痰熄风之功。
需要注意的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慎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及海鲜类食物;平素大便干燥者慎用。孕妇禁用。
眩晕宁颗粒由泽泻、白术、茯苓、法半夏、女贞子、墨旱莲、菊花、牛膝、陈皮、甘草组成。
方中泽泻功能淡渗利湿,化痰定眩;菊花甘苦微寒,平肝熄风而除眩定晕,二药相合,针对病机,故为君药。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茯苓健脾渗湿;半夏燥湿化痰散痞,三药相合,制痰源,竭湿流,湿无所聚而痰自消,为臣药。女贞子、墨旱莲、牛膝均能补益肝肾,平肝潜阳,共为佐药。甘草调合药性,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利湿化痰、补益肝肾之功。
需要注意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寒凉食物;平素大便干燥者慎用。孕妇禁用。
晕复静片由制马钱子、珍珠、九里香、僵蚕(炒)组成。
方中马钱子通络散结,开通闭塞,升达清阳,眩晕可止,为君药。珍珠甘、咸、寒,潜阳熄风,镇心安神,平眩定晕;僵蚕味新咸,平肝潜阳,熄风定眩,化痰散结,两药为臣药,九里香行气活血,散瘀止痛,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熄风,止晕定眩之功。
需要注意肝火上炎所致的眩晕慎用;本品含马钱子,不宜久服、过量服用。服药后若出现肌肉颤抖、复视等症状应停药;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寒凉食物。孕妇禁用。
三药比较,半夏天麻丸主要用于脾虚湿盛、痰浊内阻所致的眩晕、头痛、如蒙如裹、脘腹胀闷;眩晕宁颗粒主要用于痰湿中阻、肝肾不足引起的头昏头晕;晕复静片主要用于痰浊中阻所致的头晕,目眩,耳胀,胸闷,恶心,视物昏旋,梅尼埃病及晕动症见上述证候者。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专业委员会
撰稿: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 刘璐
审稿:北京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林晓兰
编辑:陈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