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当中,因为腹部不适而感到困扰的人不在少数。其中许多人的腹部呈现膨隆,且时常出现冷痛,即稍有着凉,便会引发腹部的胀痛与绞痛。部分人用手掌在肚脐周围进行按压也会出现疼痛,还可以触摸到冷硬的结块。
中医认为导致腹部冷痛的主要因素是寒邪。寒邪有以下几种特性:
外界环境中的寒气、过食生冷等不良习惯等因素会导致脏腑阳气受损,机体失于温煦,阴寒内生。
寒邪侵袭人体,阳气推动能力减弱,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甚至凝结阻滞,阻塞不通则痛。《医学真传》中提到:“小肠居大肠之前,脐乃小肠之总结,而贴脐之左右。”指出小肠位于腹部中央、肚脐周围,结合上述症状的疼痛部位,说明小肠正是腹部冷痛的病位。
综合导致腹痛的病因病机和病位特点,腹部冷痛的原因为寒客小肠。脾与小肠在运化功能上相辅相成,小肠的运化功能离不开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再联系脏腑别通理论中脾与小肠相别通,可以得出寒客小肠本质上是因为脾阳受损。分析症状可以得出:脾阳受损,阳气的温煦作用减弱导致腹部寒冷;推动作用减弱,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导致腹部膨隆、有冷硬结块、按压时出现疼痛。
清楚了腹部冷痛的病因病机是脾阳受损、寒客小肠,为了避免症状的出现,我们在生活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用手掌置于腹部,按胃脘部→上腹部→脐部→小腹部→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的顺序,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在按摩时,动作要缓和协调,用力轻柔,速度缓慢,以神阙或整个腹部为宜。若伴有便秘,则顺时针操作以通腹;若伴有泄泻,则逆时针操作以涩肠。摩腹可以给予小肠温热的刺激,调节肠胃。
手持艾条置于肚脐(神阙)上方3cm处,以肚脐温热、无灼痛感为宜,每次15-20分钟以达温补元气,健运脾胃之功。若不方便施灸,可以用热水袋或盐袋热敷腹部代替。
在背部涂抹适量润滑剂,于脊柱两侧、小肠正对背部位置进行走罐,以皮肤出现红色瘀斑为宜,在瘀斑多的位置留罐10分钟。拔罐可以起到活血行气、散寒除湿的作用。
治病不如防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注意对肚脐周围部位的保暖,少吹风扇和空调,减少外寒侵袭入体的机会;早睡早起,保持充足而规律的睡眠,使阴阳调和;按时吃饭,不用水果代替正餐,不吃或减少食用生冷辛辣食物,保护脾胃阳气;调畅情志,保持良好心情,使气机通畅;白天适量运动,加强气血流通。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按摩专业委员会
撰稿: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姚斌彬
审稿:北京中医药学会按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见国繁
编辑:陈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