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中药作为同疾病斗争的有力武器,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以及全世界医药卫生科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传统医药,中药在越来越多患者中得到应用,如何煎中药,您知道吗?
传统中药有多种剂型: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等,丸剂、散剂、膏剂等多由医者、药房完成,而汤剂多由患者取回药材、饮片自己进行煎煮。中药的煎煮方法正确与否,甚至决定了药效。
陶器、瓷器、玻璃器皿、不锈钢容器等是目前主要选择容器,慎用铁锅、铝锅、铜锅。李时珍曾言:“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古代医家多认为铁器不宜煎药。而现代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的科学性,当我们用铁、铜质地的容器煎药时,一些中药中所含的鞣制、苷类物质可与其发生反应,不仅仅汤剂颜色会变黑、变绿,甚至会改变药性,影响治疗效果。而陶器、瓷器等传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因而更适宜煎煮汤剂。
除其材质,容量也是选择器皿的一大因素。如容量过小,水难以覆盖药物,药物有效成分不易析出不说,还有“糊锅”的风险。因此多以加水后能没过药材最为适宜。
中药汤剂不以“开火”为端,而是先要预处理,进行30-60分钟浸泡。此举有助于有效成分析出,花、叶、茎等药材以30分钟为宜,根、种子、矿石、介壳类则应延长浸泡时间,以60分钟为宜。
真正“上火”的煎煮时间多为水沸后10-20分钟,取出汤剂,再加入水没过药材,进行二次煎煮,水沸后10分钟即可,两剂混合,即可服用。解表类当以武火快煎,补益剂当以文火慢煎。
有些药材由于性质、用途、珍贵程度等需要特殊煎煮法。常见特殊煎煮方法有七类: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煎汤代水。
先煎:需先于其他药物煎煮20分钟以上,多为矿物、贝壳类,质地坚硬,如代赭石、鳖甲,需要先煎以析出有效成分。还有一部分为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先煎以降低毒性。
后下:需在其他药物煎煮结束前放入锅中,多为具有挥发油或已被破坏药物成分的药材,如薄荷、钩藤。
包煎:需将药材以纱布等单独包装再投入锅中,多以易糊化、易漂浮、带有绒毛以刺激咽喉的药材,如车前子、滑石、辛夷。
另煎:独立于其他药材单独煎煮,最后混合,多为珍贵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等。
烊化:用其他药材煎煮的汤剂、水或黄酒加热熔化,再混入汤剂中,多为胶类药材,如阿胶、龟甲胶。
冲服:多为粉剂,最后将其加入汤剂中混合,如三七粉、川贝粉。
煎汤代水:以该药材煎煮的汤剂,代替水来煎煮其他药材,多为体积大、质量轻的药材,如灯心草、丝瓜络。
虽然特殊煎煮法繁多,但只要看清医生说明,按其要其要求煎煮即可。国家卫生部编纂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的用法及质量控制都做了明确规定。不少中药书籍,也从不同侧面对中药的煎煮做了初步总结。
中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中医药发展和世界人民的医药卫生健康事业必定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
撰稿:北京市丰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唐宁
审稿:北京中医药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平
编辑:陈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