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中医科普|中医慢病科普知识—10条中医名言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理论基础,其主体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其中未病先防的理念,内容包括: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这三方面。既病防变,是对已病之人讲究及时的治疗,预测疾病可能的发展方向,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


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确切意义,是强调了正气在发病中的决定作用。从疾病的发生来看,人体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同密,抗病能力强,邪气就难以侵入,疾病也就无从发生,从人体受邪之后来看,正气不甚衰的,即使受邪也较轻浅,病情多不深重;正气虚弱的,即使感邪较轻,亦可发生疾病或加重病情。总之,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防御能力低下,外邪乘虚侵袭,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


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祖国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称为“正气”,凡一切致病因素足以造成发病条件的均称为“邪气”。

“正气”如何“存内”,才能达到“邪不可干”,关系到人体素质的强弱,精神状态的好坏以及生活环境、营养和锻炼等。素质虚弱除因疾病所引起外,往往与先天禀赋有关。《灵枢-寿夭刚柔篇》指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虽说人的禀赋在生理上有其差异性,对人体在发病中有一定的意义。但如能加强后天之调养,再能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避其毒气”(《素问遗篇-刺法论》),这样还是可以达到不受邪气侵入的。


4. 人与天地相应

语出《皇帝内经灵枢-邪客篇》:“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要义也见于《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离合真邪论》:“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泼涌而陇起。”《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其含义有四:一是人本自然,人与自然有着相同的根源;二是指人赖自然而生存,并受自然的制约;三是人与自然遵循同一规律,人必须服从自然界规律;四是人与自然和谐是健康的象征。


5. 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毋失岁时之和

语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毋失岁时之和。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晦无大醉;一岁之忌,暮无远行;终身之忌,甚无燃烛行房。”

善于养生之人要顺应一日及四时之变化,不冲犯日月的大忌,不错失年时的协调。一日的忌讳是,晚饭不要吃得太饱;一月的忌讳是,月末不要喝得大醉;一年的忌讳是,晚上不要出远门。


 6.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其本意是指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一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后人延伸为现代自然哲学所提倡的“师法自然”思想,中医养生理论中则重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的思想。


7.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语出《帝王世纪-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又见于《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古代人的作息习惯,也是古人养生的要领。遵循自然规律而定人的作息时间,太阳出来的时候出去劳作,太阳落山之时则回家休息,这样才可以长生久视。


8.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中医四季养生理论之根本。四季阴阳变化的规律,是万物生灵生长所必须依存的根本。因此,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就会在春夏养护好阳气,而在秋冬养护好阴气,以此来符合养生之道的根本。所以,人和自然界的万物生灵,要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而变化。


9.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语出《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养生之道,最主要的是要顺应天地四时之气。


10.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语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成积聚。饱食仰卧成气痞,作头风。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成刺风。人不得夜食,又云夜勿过醉饱。食勿精思。”饮食有节是养生最重要的环节,过饥过饱均可致病。养生最忌饱食即卧,这样最容易生病。因为食后即卧,饮食难消,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

 撰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袁果

 审稿:北京中医药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唐宁

 编辑:陈艺璇

审核:韩偎偎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