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中医科普 | 慢性胃炎的艾灸治疗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率高。慢性胃炎主要病理改变为胃黏膜固有层炎细胞浸润和胃腺上皮萎缩。慢性胃炎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多数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早饱感、嗳气等消化不良表现。该病易反复发作,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在诊断明确,规范治疗的同时,可加用中医艾灸疗法提高疗效。                              




在中医学范畴中,慢性胃病统称为胃脘病、胃脘痛、心下痞满等。中医认为,脾胃位居中焦,司饮食的受纳和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并称“后天之本”。其中,脾为阴脏,乃仓禀之官,主运化精微而升清;胃为阳腑,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而降浊。二者一阴一阳,互为表里,升降相因。凡饮食不节、劳倦、情志等因素均可造成脾胃升降失常变生诸症。慢性胃炎发病核心在于“虚”与“瘀”。年老之人,气血亏虚,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多以虚为主;年轻人多纵情肆意,饮食不节,多郁滞,以实为主。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虚”与“瘀”贯穿始终,其侧重不一。                          




艾灸疗法是一种通过艾火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改变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例如:胃脘痛艾灸足三里、梁门、中脘。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中脘可以治疗脾胃的疾病,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有健脾利湿,和胃降逆,制酸止痛,安神定志的作用,可以用于胃痛,胃胀,反酸,腹胀等消化系统的疾病。



治疗时常用艾灸的方法:

灸中脘穴有很好地温中补虚、调和脾胃的作用。梁门有和胃理气,健脾调中的作用。梁门穴既属于足阳明胃经穴,又位于胃脘部,可治疗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等。孙穴是脾经穴位,八脉交会穴,有健脾祛湿的作用,可治疗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四穴合用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诸症自愈。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人体内正邪斗争的过程。治疗的关键是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艾灸可扶助正气,发挥艾灸和穴位的双重功能,祛邪外出,使疾病加速痊愈。           

END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

 撰稿: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 胡雪涛、李春香

 审稿:北京中医药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唐宁

 编辑:陈艺璇

审核:韩偎偎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