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肢体手足出现的一些病症,常常和人体气血有密切联系。由于气血不足,肢体手足部位脉络得不到濡养,会产生麻木等感觉异常;局部皮肤、爪甲得不到滋润,会出现手足皮肤干燥脱屑,趾(指)甲增厚、变形等;气虚导致肢体肌肤得不到温煦,出现手足发凉;由于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则会出现肢体疼痛;气血异常,致使下肢水湿停聚,而出现下肢沉胀、水肿;血瘀日久,可以出现下肢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发红发暗等表现。这些肢体手足的病症,临床中多属于周围血管病范畴,中医对它们的病因病理、疾病诊断都有自己的认知,对其治疗亦有多样方法和独特疗效。
人的肢体手足出现这些病症的原因很多,其中很多人与压力大,吃不对,运动少密切相关。
现在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经常熬夜,人的情绪波动大,各种谋虑、忧思、恼怒,无不都在暗暗的消耗气血。在吃的方面,随时随地都能获取食物,不是吃不饱,而是吃不对,吃的杂而多,三餐不规律,导致脾胃受损,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头,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才能吸收五谷精微,转化成气血,若脾胃不好,气血生成减少,日常生活中消耗的气血就得不到及时的补养。现在的人大多都坐着,对着电脑办公,回到家又是躺着玩手机,日常的运动量较少,从而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出现气滞血瘀,继而出现肢体手足诸多病症。
治疗肢体手足的这些病症,需要从调治气血入手。针对上面提到的三个原因,患者应先从改变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开始。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向上,学会调节和释放不良的情绪和压力;生活起居作息规律,不熬夜;三餐定时定量,每顿七八分饱;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
其次可根据个人情况及病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治。
脾胃不好的,可以选用党参、白术、山药、莲子肉、芡实、薏米、白扁豆等健脾胃之药;
肝气郁结者,可用柴胡、香附、郁金、玫瑰花、佛手等疏肝理气;
气血不足者,可以选用黄芪、人参、当归等中药补气养血;
血脉不通者,可用桃仁、红花、牛膝、丹参等药活血通脉。
有的患者还可运用中药外用治疗,如中药熏洗、浸泡、烫熨等。一般操作流程为:草药装布袋,放入容器(除铁锅、铝锅外都可),加适量清水浸泡,1小时后将盛药的容器置火上,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煮半小时,将容器中药水连同布袋一起倒入泡脚桶中,先熏再泡然后再熨。注意泡脚温度不宜过高,每次治疗时间不超过20分钟。
手足发凉者,可用艾叶、桂枝等温经散寒;
瘀血导致的皮肤色素沉着者,可用桃仁、红花活血化淤;
手足皮肤干燥脱屑,可用陈淑长教授的三仁一皮汤(杏仁、冬瓜仁、核桃仁、白藓皮)外用治疗。
通过饮食、起居、运动、药物的协同作用,达到气血和调、促进肢体手足康宁。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撰稿:航天中心医院 龚晓娟
审稿:北京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廖奕歆
编辑:陈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