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022年4月5日,清明。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度以上,大自然呈现出一派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凋零枯萎随风过的明朗清秀景致。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五个节气,还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常利用这一节日踏青扫墓,祭祀先人。
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清明时节白桐花开放,喜阴的田鼠回到了地下的洞中,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从立春到清明整60天,期间经雨水、惊蛰、春分,大地渐暖到了清气上升的时候。清明时节,凡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均应避免。
“清明时节雨纷纷”,风多、雨多,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正是清明的真实写照。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说的是清明节前后,此时应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早上出门上班时穿一件风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热时,可脱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所谓"春捂"也是这个意思,直到清明过后,四月中旬才可彻底换上春装。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篇》中有提到春季的养生要点:“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春天应有一些低烈度的,陶冶情操的运动,而在传统清明节的活动当中,就有不少适合的运动。清明节期间,万物蓬勃,春意盎然,而气温也已经回升到怡人的水平,到了清明时节,倒春寒发生的概率已经很低了,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机,这也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另外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春风徐徐,草长莺飞,五彩斑斓的纸鸢在空中飞舞,随着鸢儿的放飞,对先人的哀思也随着一同释放。踏青与放风筝这类活动,一方面可以欣赏满园春色,另一方面运动强度也比较适中,与春季养生契合,有助于肝气的疏发。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通过祭祖和扫墓活动来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当看到亲人的墓碑,许多人难免睹物思人,悲痛万分。此时此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不过,悲伤过度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应控制情绪,以防旧病复发。另外,春季又是多种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抑郁,诱发精神疾病。因此,清明前后人们不要过于悲伤,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
清明饮食宜“清淡”,要味淡、量少,多吃时令素菜,要少油、少盐、少糖,稍佐调料即可。分量要“少”,不要吃太多,尤其是晚上不要多吃。品种要“素”,吃的内容要偏素一些,不要大鱼大肉,而对蛋白的补充可以通过豆腐、豆芽等植物蛋白来替代。菜品要“鲜”,可以适当选吃时令菜。
清明慎食发物。在这个时节,支气管哮喘、皮肤病、冠心病等疾病常有加重,如再吃了不当的“发物”,就可能导致疾病加重。常见的发物包括带鱼、黄鱼、鲳鱼、蚌肉、虾、螃蟹等水产品,公鸡肉、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驴肉、獐肉、牛肉、羊肉、狗肉等禽畜类以及香椿、春笋等蔬菜。
清明宜多食养肝之品。清明也是养肝的好时机,宜多食枸杞、大枣、豆制品、银耳等对肝脏有益的食物,滋补肝之不足。此外,有疏肝解郁,沁人心脾之效的玫瑰花茶亦是不错的选择,但需注意行气之品亦耗气,故不可久服。一些特殊人群例如孕妇和经期妇女,便秘,气虚者亦应少服。
清明宜食利水渗湿之品。清明时节雨水绵绵,南方此时更值“回南天”,空气中湿度较大,故需特别注意湿邪的侵袭,及时除湿。适宜的天然除湿食物有薏米、黑豆、冬瓜、赤小豆、山药、清明茶等。
此式刚柔相济,左右对称,上下兼顾,屈伸、松紧、消耸、转侧等动作环环相扣,势势相连,借此以引导、调控、促进体内气血循经运行,使气血畅旺,从而达到疏肝利胆、调肝养肺的目的。
做法:面向东南,展臂如雁,与肩齐处,竖掌翩翩;继续上升,力达指尖,昂首搭腕,右后左前;屈肘收臂,指掌内翻,掌心向内,落于胸前;右变虎爪,如后拉弦,左掌侧推,指尖向前,目视左掌,张弓搭箭;指瞄太极,力贯指尖;双臂一字,掌心向前,头颈转正,目视天边;对侧练习,反复三遍,弓行圆满,落掌胸前;分掌侧伸,渐至平肩,沉肩坠肘,次第还原。
撰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何云生、毛鹏鸣
编辑: 陈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