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中医科普|小雪寒风至,艾灸散寒行(二)

  上次我们说到了艾灸的作用和家中可行的艾灸手段,也说到了艾灸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今天来和小编看看生活中一些常见疾病该如何选用穴位艾灸辅助治疗。




腹痛



腹痛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体虚等因素有关,症状不同证型不同故治疗也是大相径庭。腹痛剧烈,腹部拘急发凉,饮温水或温覆腹痛可缓解,遇寒则加重,口淡不渴,身体及四肢寒冷,大便清稀或冷结难下的寒积腹痛;腹痛较轻但缠缠绵绵,时作时止,温覆或按揉可缓解,躯体及四肢发凉,疲倦无力,气短懒言,不欲饮食,大便溏稀的阳虚腹痛,这两种情况的腹痛适合适度艾灸。


中脘、天枢位于腹部,腿上的足三里穴可调节腹部病症、三阴交可调理肝、脾、肾三经气血,三穴配合通调腹部气机而缓解腹痛。对于寒积腹痛可加神阙、关元温补脾肾、温中散寒;对于阳虚腹痛可加脾俞补益脾阳






腹泻





和上述的腹痛相同,不是所有的腹泻或便秘都适合艾灸。泻下清稀便,甚如水样,腹胀食少,腹痛肠鸣的寒湿内盛型、大便溏稀,迁延反复,稍食即脘腹胀闷,稍食油腻即便溏加重的脾胃虚弱型、黎明前腹痛肠鸣腹泻,可见不消化之食物,泻后缓解,肢体冷喜温,腰膝酸软的肾阳虚衰型,此三种情况的腹泻患者可选用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等穴,其中寒湿内盛者可于神阙用隔姜灸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可加脾俞补益脾阳,肾阳虚衰者可加俞、命门温肾助阳。





便秘

便秘不一定是积热所致,阴寒凝滞胃肠导致的便秘腹痛拒按、手足不温、打嗝呕吐属冷秘;气虚无力传导导致的便秘而大便不干、用力挣扎则汗出短气、乏力属气虚秘;阳虚寒凝导致的便秘、腹中冷痛,面白肢凉,腰膝酸冷属阳虚秘。此时可选用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等穴,冷秘者可加关元、神阙助阳散寒,虚秘者可加足三里、脾俞、气海补益气血。


痛经

   月经后期出现腹痛,以隐痛、坠痛等痛势较轻感为主,按揉可缓解,月经量少,色淡暗者属虚性痛经,具有温经散寒之功的艾灸尤为适宜,配合补肝肾、养冲任的关元穴、补益气血的三阴交足三里可补虚止痛。


注意:出现上述症状应先至医院检查排除疾病诱发可能,如确无器质性病变应在中医医生指导下正确艾灸。

上述穴位可上下配合选用2-3个穴位艾灸,择日更换不同的穴位,避免选穴过多及反复艾灸同一部位。腹背部等平坦部位可用艾条灸、艾柱灸及百笑灸,四肢部位的穴位可用艾条灸或百笑灸。

中医看病并不是根据病种施治,而是综合症状总结证型再确定治法。比如艾灸的用途不是局限于哪些疾病,以虚性、寒性症状为主的疾病都可以配合使用。

相关链接:中医科普 | 小雪寒风至,艾灸散寒行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

  撰稿:赵海滨

  编辑:陈艺璇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