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普 | 小雪寒风至,艾灸散寒行
发布日期:2021-12-01 16:43:51
浏览次数:478


临近岁末,天寒地冻,很多叔叔阿姨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出门前都得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自己保护起来,在家也恨不得时刻紧闭门窗,不能给冷气一点可趁之机。对于这些亲们,中医有什么保健养生妙法呢?接下来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居家可行的中医艾灸疗法吧。
艾灸属于中医针灸学的一类,与针灸类似,艾灸也是作用于人体特殊穴位上以发挥不同功能。不同之处在于针灸是以毫针刺入穴位并施以不同的手法刺激穴位从而发挥疗效,而艾灸是以点燃的艾条或艾柱熏烘刺激穴位,以局部皮肤温热为宜。
艾灸的材料以艾叶制成的艾绒为主,艾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且其容易燃烧,火力温和。《本草纲目》言艾叶可“灸百病”,后世总结艾灸的作用包括防病保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引热外行,目前也是中医外治法中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在专业中医医院,一些简易的艾灸疗法在家也能进行,其主要的工具包括艾柱、艾条和百笑灸三种。

取适量松散的艾绒将其揉捏成小圆锥状,大小适宜。艾柱灸以隔物灸为主,即在艾柱与施灸皮肤间隔一层其他物质,一般可将生姜切成大小适宜约0.5厘米厚的薄片并用针扎数个小孔放置在穴位局部皮肤上,其上放置一艾柱,点燃后静待其烧尽,随后换新艾柱继续燃烧施灸,一般反复灸6-9次即可。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作用,与艾叶相配有很好的温阳散寒的作用。此法多用于中脘、关元、神阙、肺俞、胃俞、肾俞等位置平坦的穴位,其中亦可用盐铺满脐中(神阙)再施灸。

注意事项:隔物灸以局部皮肤红晕不起疱、患者感觉局部温热无疼痛感为宜,若感觉灼热可提起姜片,皮肤温度感觉下降的患者不宜用此法。
用细草纸包裹艾绒并将其卷成长约20cm直径1.5cm的圆筒状艾条。手持艾条一端将另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的穴位,在局部皮肤上方3cm处或固定不动或上下移动或旋转画圈以熏灼刺激。此法多用于足三里、神门、百会等相对不平坦的穴位。


注意事项:刺激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宜,皮肤温度感觉下降的患者需要另一位感觉灵敏的人将手指放在施灸穴位表面以代替感觉温度并调节艾条高度。
虽然艾条灸操作比较简单,但是施灸者往往需要手持艾条很长时间,且每次只能灸一个位置,故现代医家研制出可省时省力的百笑灸。适用于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肩井等不平坦且毛发少的穴位。

注意事项:以感觉局部皮肤温热为宜,皮肤温度感觉下降的患者不宜用此法。
艾灸时注意关闭门窗避免受风感寒;注意防火安全,避免燃烧的艾绒点燃衣物或床单,熄灭艾条时用水将燃烧端侵湿并剪断;艾灸时间不宜过长一防着凉一防局部起水泡;艾灸后注意开窗通风。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
撰稿:赵海滨
编辑:陈艺璇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