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中医科普 | 中医常说的“水饮”到底是什么?

中医常常提到的“水饮”“湿气”“痰湿”等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水饮证?


首先,中医认为,水饮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津液代谢失常而出现的病理产物。具体而言,“湿邪”是水饮的前身,湿邪无处不到,弥漫在全身各处。随着病情的进展,湿邪在体内越来越多,就变为了“水饮”这一病理产物。病情再继续发展,水饮便会浓缩为粘稠混浊的“痰邪”。

目前,我们中医所说的水饮证,是指饮邪停聚于腔隙或胃肠,以胸闷脘痞、呕吐清水、咳吐清稀痰涎、肋间饱满为主要表现的证。




水饮病人有哪些表现?

水饮在体内流动或停聚的部位不同,出现的症状表现也有所区别。

当水饮停于胃肠时,胃肠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可以表现为脘腹胀满,口吐清水;停于两胁部,可出现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等症;停于心肺,阻遏心阳,则会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水饮之邪泛溢于四肢,则会出现肢体、关节酸重疼痛;饮邪内阻,清阳不升,还可见头目眩晕。

胃肠——脘腹胀满,口吐清水

两胁——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

心肺——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

再看水饮证患者的舌苔,舌色大多数是偏白偏暗的,苔上好像覆盖了一层水的感觉,舌头也比常人胖大一些,舌两侧还能看到齿痕;脉象多弦滑。





水饮病人的调理建议


1

适度运动

出汗可加速湿气排出体外,建议大家适量运动,如跑步、快走、游泳、瑜珈、太极等有氧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2

合理膳食

水饮之邪是由湿邪进一步演变而来,故远离水饮应从祛湿开始。饮食方面,建议大家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食品,少吃生冷食品,做到适量、均衡饮食。

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健脾除湿的食物,可将赤小豆、山药、白扁豆、薏苡仁、莲子一起煮粥食用。还可以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物用沸水冲泡后直接饮用。

3

睡前泡脚

泡脚有助于加速体内的气血运行,将湿气排出体外。在泡脚的同时,可在水中加入艾叶、花椒、生姜等祛湿通络的药物。






END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

  撰稿:赵海滨

  编辑:陈艺璇 王许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