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节气养生 | 秋分寒暑,阴平阳秘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

云散飘飖影,雷收震怒声。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

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唐·元稹

 《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交节这天昼夜平分,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故古时又称之为“日夜分”“宵中”。秋气下降,暑气入地,地面上下热量平分,故曰秋分(9月23日—10月7日)。因此秋分之时应顺应自然界寒暑相平、阴阳各半的环境,注意阴阳调和、内外平衡。另秋分之后,阳气更减,气候更凉,年老体弱多疾者更应注意顾护正气。

起居养生
劳逸结合,动静相宜

秋分时,人体阴精阳气收敛内养,应注意劳逸结合,阴平阳秘,不宜过于劳累,暗耗阴精而攻伐身心,也不宜懒散过缓,阳气不得生。且秋分适合进行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运动,如游山玩水、欣赏风景,动中有静,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可增强体质,若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则易阴阳耗损。

神志安宁,忧喜有度

分时精神调养很重要,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勿过喜过悲,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宁静致远,适应秋天平容之气。

适当秋冻,宜养正气

进入秋分后,天气较凉,勿骤然增衣过多,避免出汗较多,使阴精损耗,阳气外泄,燥邪内生。但秋冻要适当,过激过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使寒邪侵入,引起疾病,体弱之人正气更易受损

膳食养生
温凉共进,阴阳同补

饮食上也可遵循“阴阳平和”的原则,避免过寒过热,做到温凉共进。如中秋佳节时,秋蟹肥美,但海鲜偏于寒凉,过食伤阳,烹制时可加入姜片,或搭配饮用热姜茶中和其寒凉之性。若食用羊肉、猪肝、黄鳝等热性食物,可搭配山药、银耳、冬瓜、枸杞等性平或凉的食物服用。

清润温润,养阴制燥

饮食上仍以预防秋燥为主,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雪梨、甘蔗等食物,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少辛增酸,固护阴液,葱、蒜、姜、茴香、辣椒等要少吃,适当吃一些柑橘、山楂、苹果、梨、葡萄等新鲜瓜果蔬菜。老年胃弱者,仍可采用晨起食粥法,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益胃生津、培养正气。

脏腑调节
肝肺相合,气机调和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 气机运行条畅平和是脏腑养生的要点。其中秋季尤要注意肝肺气机调和,“肝升于左,肺藏于右”,肝气升,则气机畅达,血行畅通;肺气降,则水津下布,浊气下达。肝肺之气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气血津液疏通畅达。因此养生上尤其注意疏肝气、养肺气,保持情志舒畅、吐纳平和。

运动养生
秋分养生导引功

做法:盘腿而坐,两手贴在耳朵上,十指向后相对,上身向左侧倾斜,到最大幅度为止,再慢慢向右侧倾斜,左右动作相同,各做15次。然后上下牙齿相叩,咽口水,深呼吸,收功。

功效:可防治风湿积滞、腹大水肿、膝盖肿痛、胸部气冲、大小腿外侧疼痛、遗尿、腹胀等病症。

平衡阴阳操

做法:挺立身体,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稍稍屈膝。吸气,双手握拳,向前甩动双臂。呼气,弯曲双膝半蹲,上半身前俯,与地面平行,目视下方,臀部和手臂向后伸展。吸气,双臂贴着耳朵向前伸出,使双臂、后脑勺和脊柱形成一条直线。做腹式呼吸,保持这个姿势5分钟左右。彻底呼气,然后吸气直立,双臂高举过头,拳变为掌,掌心相对。再呼气,同时将双臂放回体侧,充分休息。

功效:本套养生操能使脊柱得到伸展,增加身体的柔韧度,同时能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气血平和状态。

经络养生
沟通任督,调和阴阳

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其经气流通也对人体气机升降起调节作用。有一小技巧可沟通任督——舌抵上腭,即嘴闭齿合,舌头尖及舌面前部自然贴在上齿龈处。气功学认为这是沟通任督二脉的桥梁,俗称“搭鹊桥”,可使全身经络接通,上下之气通畅。平时“舌抵上腭”,可疏通气血,条达络,清爽头脑,强健体质,也有助于多产生津液润喉,还可降心火、益胃津。

穴位养生
百会穴、涌泉穴

手法:用食指、中指指腹点按百会穴、涌泉穴各50次,力度适中,以酸胀感为度。

功效:沟通人体上下气机,激发气血上下沟通、阴阳相接和,两穴常配合点按,有使神清气和、安神宁静之功效。

神阙穴

手法:用食指和中指按揉神阙穴50次,以透热为宜。

功效:神阙穴为经气之海,统属全身经络,内连五脏六腑、脑及子宫,因此经常按压此穴,可起到补肾益气、滋阴固阳的作用。

天枢穴

手法:用食指、中指指腹点按天枢穴50次,力度适中。

功效:天枢穴是腹部要穴,是大肠经气血的主要来源之处。适当刺激此穴,有助于气血的上下流通,可起到理气行滞的功效。

养生食疗

香菇板栗


组成:水发香菇150克,板栗肉20克,鲜汤150毫升,豆油40毫升,酱油30毫升,味精、葱、姜末、白糖、水淀粉、麻油少许。

做法:水发香菇切片,板栗肉切成厚片。锅烧热后放豆油,将水发香菇片、板栗片同时下锅煸炒片刻,加入酱油、白糖、姜末、葱、鲜汤。烧开后改成小火焖3分钟,再改用旺火,加味精,用水淀粉勾芡,翻炒几下淋入少许麻油即可。

功效:益智补肾,提高机体免疫力。

当归粥

组成:当归15克,红枣5枚,粳米50克,白砂糖适量。

做法:先用温水将当归浸泡片刻,加水200毫升左右,熬浓汁约100毫升,去渣取汁,与粳米、红枣一起放入砂锅,再加水300毫升左右,以小火煮至米开粥稠为度,然后放入白砂糖,稍煮片刻即可。每日早、晚空腹温热服食。

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END

  撰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穆倩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宋佳乐

  编辑:陈艺璇 王许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