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中医科普 | 科学补水,安然度夏




   水是生命之源,富含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成分。人体摄入的饮用水可以调节体温、保护细胞、润滑关节,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炎热的夏天来了,人体大量汗出,水分丢失,更应该科学补水,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饮品,喝什么更利于我们健康,你真的喝对了吗?

甜蜜的负担——饮料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年轻人为了追求口感,补充水分会选择各种饮料,首先市面上大部分是含糖饮料,含糖量基本都>5%。长期饮用,容易导致糖分摄入过多,加重身体负担,导致营养失衡,引起一系列代谢功能紊乱,诱发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2.第二种是碳酸饮料,内含有磷酸盐和大量二氧化碳成分,摄入过多会影响体内钙磷代谢的平衡,延缓钙的吸收,造成骨钙流失,不利于人体骨骼发育,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诱发骨质疏松、胃肠功能紊乱、肾结石等疾病,女性长期饮用可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出现月经不调等症。此外,长期饮用碳酸饮食还会引起牙齿釉质发生酸蚀,造成牙齿表面矿物质的溶解,牙釉质变薄,甚至出现龋病。

3.第三种奶茶是女孩子的最爱,但奶茶中不仅糖分超标,而且咖啡因也严重超标,当人体快速大量摄取咖啡因,会出现神经过敏、易怒、焦虑、失眠、心悸等不适,还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有些商家奶茶中并不加入牛奶,而是用奶精代替,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甜味也并非来源于糖,而是果葡糖浆,这些也是导致肥胖、脂肪肝、糖尿病、痛风等疾病的原因之一。奶茶里的“珍珠”由木薯淀粉制作而成,加入增稠剂后,饮用极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药食同源——凉茶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从神农时代延续至今。咱们今天所说的凉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茶,实际上是用药性寒凉和能清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加水煎煮而成的“中草药水煮液”。越来越多的人注重日常保健,药食同源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融入百姓的饮食起居,而中药代茶饮,不计其时,频频饮之,方便快捷,药味甘淡、未病先防。

夏季暑热耗气伤阴,可选荷叶、薏苡仁、冬瓜、绿豆清热解暑,或以麦冬、参须、荷叶、西瓜翠等清暑益气、生津止渴;长夏湿气盛,湿邪困脾,可选薏苡仁、茯苓、山药、扁豆、荷叶等药食同源之品以健胃渗湿、和中养胃,或以藿香、佩兰化湿醒脾;若夏日体内热毒较盛,可以金银花、石斛、菊花、山楂、甘草以生津润燥,清热解毒;若肝胃不和、饮食积滞,可以陈皮、山楂、佛手、白梅花以疏肝和胃,消食化滞。

中药代茶饮和中药汤剂一样,需要根据使用者的症状、舌脉、体质、时令、气候等进行综合辨证分析,我们一定要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方可服用


消暑神器——酸梅汤

酸梅汤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即为上好的夏日饮品。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中就有记载“乌梅汤”,清朝时经御茶房加以改进,成为红极一时的宫廷饮品,并有“宫廷异宝”之美誉。

正宗的酸梅汤以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为原料。将干乌梅和山楂加水泡开,连同少量的桂花和甘草用纱布包好。在大锅里注满水,放入纱布包,大火烧开。煮沸后,加入适量的冰糖小火熬煮6-7小时,在水大约被熬去一半的时候,酸梅汤也就做成了。该汤消食和中,行气散淤,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常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夏至以后,酷暑难耐,人们多喜欢饮用冰镇酸梅汤,从中医阴阳学说的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切不可太过寒凉,否则易阴寒内盛,损伤脾胃,发生吐泻,所以我们尽量常温饮用,不要冰镇。此外,脾胃虚弱者、反酸明显者以及儿童,不宜大量饮用,且尽量不可空腹饮用,避免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饮用后刷牙,保护牙齿健康。


平平淡淡才是真——太和汤

太和汤,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的一个药方,实际指的就是白开水。但是这种白开水有一定的说道,一般情况下最好是用普通的水壶烧开,沸腾5分钟后,晾凉后饮用,水烧开的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这种水经火煮沸,性甘平,无毒,能“助阳气,行经络,促发汗”。饮用太和汤的时间也很有讲究,《黄帝内经》言:“平旦人气生......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晨起之时,人体阳气升发,饮用一杯太和汤,使气血相接续,脾升胃降,滋养五脏。二是傍晚时候阳气渐衰,阴气渐隆,也是人忙碌一天后比较疲惫之时,此时喝一杯太和汤,可振奋阳气、充填阴津,对人体健康颇有裨益。



综上所述,科学补水有讲究,成年人每日平均需水量2500ml,其中1500-2000ml来源于直接饮水,剩下的可从食物中摄取,若活动量大或天气炎热汗出较多,也需要额外补充水液。喝水要注意少量多次,一次喝水量在一小杯以内比较合适,不提倡大口猛喝或一次喝下300~400毫升水,同时不宜过急过快,避免引起打嗝或腹部胀气。此外,三伏天注重保护脾胃阳气,注意水温,尽量不喝冰水。


饮料凉茶白开水,这个夏天你喝对了吗?























  来源: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中医科

  撰稿:李奥杰

  审稿:高惠娟

  编辑:王许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