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中医科普 | 请您跟我这样做,管理好下肢静脉循环的小门



经常会见到这样一群朋友,一到下午腿就沉胀、乏力、抬不起来,甚至还有脚肿、腿肿的情况,往往坐会儿、躺会儿、或者下肢抬高休息一会症状还能有一定的改善。再问呢,他们是既不憋也不喘,睡觉时候也能平卧,小便量不减少,颜面部也不肿。下肢肿不舒服,时间长了总得去医院看看,结果是心内、呼吸、肾病、内分泌......各个专科都看了,什么检查也都做了,也没发现什么毛病。再想想,这腿虽然下午肿,但是休息一晚上早晨起来缓解的还是比较明显的,好多朋友也就不怎么再理会了。就这么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腿的症状是好好坏坏,劳累的时候肿的重点,休息好的时候就肿的轻点,但总的来说是下肢肿胀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乏力和抬不起腿的症状是越来越严重,慢慢的,一部分朋友的腿上出现了迂曲扩张的浅静脉,足踝内侧的皮肤也逐渐变暗甚至出现色素沉着,才再次重视起来。所以在这里就要给各位朋友一个概念,出现午后下肢水肿、沉胀,但晨起或者下肢抬高休息后症状可以减轻或缓解的时候,要想到还有一个系统的疾病,那就是周围血管病。这种由周围血管病引起的下肢肿胀、沉重,见于静脉性疾病中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性疾病。





静脉瓣膜属于身体内静脉血管壁内的一种膜状生理结构,单向开放,可以有效地防止了小腿肌肉舒张时血液的倒流,保证了人体直立位时的血液回流。但是,我们的生命活动以直立运动为主,站立状态下静脉瓣膜在垂直血柱重力作用承担了更多的压力,长此以往就容易造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情况;另外先天性静脉壁薄弱,静脉瓣膜发育不良;在小腿肌肉力量薄弱,小腿肌泵无力,以及由于其他疾病造成瓣膜功能被破坏时都会出现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症状。





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实际就是我们下肢静脉中单向开合的门关不严,如何让门关严就是避免出现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关键。首先就是要避免久站、久行和久坐;其次就是如果是存在腹围较粗、体重较大问题的朋友,就要建议您适当的减减肥;第三就是建议大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平卧休息,休息时可以在膝关节功能位弯曲的情况下下肢抬高。这三点的目的都是为了减轻静脉血柱对下肢静脉瓣膜产生过大的压力,同时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以减少下肢症状,防止下肢静脉中的门关不严的情况的出现。





另外,中医认为脾主肌肉,小腿肌肉泵的力量不足及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与脾气不足有关,而适当的运动可以有效的提升阳气,加强脾主肌肉的功能,从而改善和预防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小腿肌肉泵的能力,达到关好小腿静脉门的目的。在这里具体给各位朋友推荐两种运动方法,通过运动可以明显增强我们小腿肌肉泵的力量,从而达到有效帮助下肢远端静脉血液向心脏回流的目的。方法很简单,对体位或者外部的环境条件的要求并不高,不管您是平卧、站位还是坐位都可以进行,而且也不需要您空出大段的时间进行,只要利用碎片的时间进行锻炼就可以了。





第一种运动是踝部运动。这组运动是由四个动作组成的,分别是踝关节背屈-踝关节跖屈-内绕踝-外绕踝。

足尖向上,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小于90°叫背屈,反之,足尖向下,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大于直角叫做跖屈。实际上通俗的讲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就是我们平常的勾脚尖和绷脚尖的运动,在做动作的时候,要求运动是频率略慢、匀速的。先做踝关节背屈,再做踝关节跖屈,运动强度要求小腿前侧有轻微酸胀感,小腿后侧有牵拉感后坚持5-10秒。在踝关节跖屈的状态下,再分别做一次内绕踝、一次外绕踝的运动,这样四个动作下来算一组。建议朋友们利用碎片时间,每天做2-3次,每次做10-15组。

需要提示朋友们的是,做运动一定循序渐进,千万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做运动。另外如果您是站位或者坐位进行运动,就需要双下肢交替进行,如果您是平卧位进行运动,就可以双下肢一起进行。





第二种运动是提踵运动。提踵运动实际也很简单就是抬起后脚跟。

具体方法是,保护下双脚脚掌自然着地,脚跟缓慢抬起,脚跟距地面3-5cm,双脚脚尖站立,小腿前侧有轻微酸胀感,小腿后侧有牵拉感后持续10秒后双脚落下。这样算完成一个提踵运动。一般建议提踵运动每天进行2-3次,每次完成10-15个为宜。

提踵运动可以在站位或者坐位进行,可以在平地上进行也可以前脚掌站立在垫木上进行。依然要提醒大家,运动循序渐进,不要过度。



这里把可行的关好下肢静脉中的门的运动方法告诉了大家,如果确实存在午后下肢沉胀、酸痛症状的朋友,不妨进行这样的运动,坚持一段时间,对您症状的改善一定会有明显的帮助。





踝关节背屈、跖屈及绕踝运动





提踵运动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撰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赵欣

  审稿:北京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廖奕歆

  编辑:王许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