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综合类方书。该书由宋太宗赵炅命翰林医官王怀隐等收集整理前代治症经验以及后世验方、时方、异域外来药品等,自太平兴国三年至淳化三年(公元978-992年),历时14年编撰而成。内容广括五脏病证、伤寒、时气、内、外、骨伤、金创、妇、儿、食治、补益、针灸等,科目齐全,作为官刊方书,极具指导性、权威性。编著者注重脉法,贯彻辨证论治的思想,先论后方,结构完整,条分缕晰。在临床运用上,如论治胸痹、中风、消渴、美容、食疗、针灸等,有重要参考价值,后世著作选方亦多出自此书,推进方剂学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该书主编王怀隐,初为道士,精通医药。太平兴国(976—984年)初奉诏还俗,为尚药奉御,后迁翰林医官使。978年,奉命与副使王祜、郑奇,医官陈昭遇等编修方书,992年书成。《宋史》载“太宗御制序,赐名曰《太平圣惠方》,仍令镂板颁行天下,诸州各置医博士掌之。”
《太平圣惠方》承载着宋王朝生民、惠民、寿民的政治意图,书中专设“食治论”96~97两卷,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包括“食治中风诸方”、“食治小便数多诸方”、“食治妊娠诸方”、“食治脾胃气弱不下食诸方”等28部,有纲有目,条理清晰,使食疗食养获得了独立学科的地位。该书所载食方多数以粥﹑羹﹑饼﹑茶等剂型,简便易行,强调“病时治病,平时养生”的中医养生学思想,极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膳食讲究平衡,《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原则。即要保持食物来源的生物多样性,以谷类食物为主,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要摄入足够的豆类及其制品,鱼、禽、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要适量。这种食物疗法与服用苦口的药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药物那样易于使人厌服而难以坚持,人们容易接受,可长期运用,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治疗尤为适宜。此外,食疗用品在剂型、剂量上不像药物那样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换,它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习惯进行不同的烹调加工,使之味美色艳,寓治疗于营养和美味之中,给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中,不知不觉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当然,由于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各有偏长,故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应利用其所长,运用于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相互配合,相互协同,相得益彰。
接下来向大家介绍一个《太平圣惠方》食疗方-补养肾气羊肾羹:
【食材】羊肾1对(去膜脂,细切)、羊肉3两(细切)、嫩枸杞叶1升(细切)、葱白3茎(去须,切)、粳米半两、生姜2分(切)。
【主治】五劳七伤,肾气不足。
【制法】切上件先炒肾及肉葱白生姜,欲熟下水二大盅半,入枸杞叶,次入米五味等,煎作羹食之。
【方解】粳米,《本草经疏》云:“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葱白,辛温,入肺、胃经,具有通阳、发表之功,治阳虚、血虚导致的经络不通、虚损。羊肾、羊肉皆为血肉有情之品,滋补作用强。其中羊肉擅补血之虚,补有形肌肉之气,还能补脾肾之阳;羊肾,性甘温,入肾经,补肾益髓,治劳损精竭、老人腰脊疼痛等;生姜,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功能健胃温中,增进血行,温通经络;枸杞叶,性苦甘,凉,入心、肺、脾、肾经,《食疗本草》云"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宫廷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
撰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京春 许志杰
编辑:王许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