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中医科普 | 中西医结合防治,伴“糖”同行

糖尿病发展史

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在古代为帝王贵族之病,多发生在肥胖、多食、富有者之中。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过“消渴证”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证患者的小便是甜的。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根据临床经验,对消渴病制定了治疗方案,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外台秘要》比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的《医典》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早200多年。古时候对糖尿病发病机理就有一定的认识和记载,由于当时的医学技术比较落后,所以糖尿病很难治愈,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屡见不鲜。随着现代医学发展,直到1921年班廷和贝斯特证实了胰岛素在糖尿病患者中治疗作用。随后班廷、贝斯特以及化学家科利普提纯牛胰岛素。到1922年,第一位糖尿病患者得到了一种有效的治疗——胰岛素注射疗法。班廷和约翰·麦克劳德因此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是最快的一次,从发现到获奖只有2年的时间。班廷和贝斯特为胰岛素注册了专利但是并没有收取专利许可费或控制商业生产,这使得胰岛素的生产和使用迅速的遍及全世界,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现状

目前全球大约有4.5亿糖尿病患者,中国确诊的糖尿病人数居全球之首,大约有1.2亿左右,根据国家几次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的延长,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影响。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出高发的态势,而且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糖尿病的患病率由1980年的0.67%,上升至2017年的11.2%。2020年一项研究发现,我国总体患病率没有稳定或转折的迹象。更可怕的是还有很多人是糖尿病前期的高风险人群。所以说,预防糖尿病非常重要。

糖尿病发病机制

糖尿病中医称为糖络病,分为脾瘅(肥胖型)和消瘅(消瘦型)两大类型,脾瘅多以过食肥甘、久坐少动为始动因素,以中满内热为核心病机,包括大部分的2型糖尿病;消瘅多以脏腑柔弱、情志怫郁或卫分郁热为始动因素,以气分热盛为核心病机,包括1型糖尿病及部分2型糖尿病转为消渴者。糖尿病全程分为郁、热、虚、损四个自然演变分期。郁阶段多见于糖尿病前期,热阶段多见于糖尿病的早期,虚阶段多见于糖尿病的中期,损阶段多见于糖尿病晚期。在分类分期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的核心病机进行分型论治。

西医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也再发生改变,从“三英会”到“八重奏”。早期时,人们认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胰岛素分泌受损、外周组织葡萄糖摄取减少和肝糖生成增加三方面。但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临床对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了更为深入且全面的认识。基于相关的研究结果,2008年度美国糖尿病学会最高科学奖项——班廷奖得主、美国DeFronzo教授提出了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发病机制的“八重奏”,除β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肌肉组织葡萄糖摄取减少、肝糖输出增加外,他认为,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相关的机制还包括了肠促胰岛素分泌不足、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脂代谢紊乱、肾脏对葡萄糖重吸收增加和神经递质功能紊乱。对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指导价值。

糖尿病防与治

一级预防

2型糖尿病预防很重要,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倡导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控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社区人群的糖尿病防治意识。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IGT人群接受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中国大庆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增加蔬菜摄入量、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鼓励超重或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增加日常活动量,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以后14年的2型糖尿病累计发生风险下降43%;定期检查血糖;同时密切关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

二级预防的策略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水平。糖尿病筛查的方法:对于具有至少一项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进一步进行空腹血糖或任意点血糖筛查。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或任意点血糖≥7.8mmol/L时,建议行OGTT检查。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进行药物干预的临床试验显示,降糖药物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以及减肥药奥利司他等药物治疗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其中,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长期应用的安全性证据较为充分。

血糖控制: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等严格控制血糖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在处于糖尿病早期阶段的患者中,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随后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早期严格血糖控制与长期随访中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发生风险下降相关。这表明,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进行严格血糖控制可以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随着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不断上市,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上诉两类药物不仅降糖疗效确切,同时具有心血管、肾脏保护作用,在指南中地位提升,为糖尿病患者治疗带来全新的选择。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10余年来中医、中药在糖尿病的研究方面逐渐规范化、系统化,研究者分别针对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以及糖尿病并发症开展了系列循证研究,获得了一些临床证据,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更多的选择。2型糖尿病前期气阴两虚证,REDUCES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口服天芪降糖胶囊,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32.1%。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在单独应用二甲双胍疗效不佳的基础上,建议加用口服津力达颗粒;使用3个月可使HbA1c降低0.92%,空腹血糖降低1.34mmol/L,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及β细胞功能指数,并明显改善口渴乏力等症状;2型糖尿病早中期肠道湿热证,建议口服葛根芩连汤,可显著降低患者血糖,并能够改善患者菌群结构及数量,增加肠道有益菌,降低有害菌;2型糖尿病早中期肝胃郁热证,建议口服大柴胡汤者HbA1c 可降低1.03%,空腹血糖降低0.8mmol/L、2h餐后血糖降低2.70mmol/L,显著降低患者体重、BMI及腰围,明显改善患者口苦、咽干、便秘、胸腹满闷症状。此外,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的研究中见到,复方丹参滴丸使用24周可显著改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和眼底改变。应用中药芪明颗粒干预能够改善视网膜血循环,减轻视网膜缺血损伤。

1型糖尿病主要病因是胰岛素缺乏,故治疗主要依靠补充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病因复杂,预防很重要,要注重早期生活方式干预,中西医结合综合预防糖尿病,一旦进展至糖尿病阶段,要依据糖尿病不同发病机制,采用不同药物组合积极控制血糖达标,从而延缓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展及发展。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

  撰稿:北京燕化医院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杨晶

  审稿:卜晓仙

  编辑:王许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