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经方释义 | 宋代三大官修方书中芳香温通法疗胸痹


官修书籍是由官府主持编撰的书籍。北宋政府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重视图书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其中,医书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三大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的问世,更是官修医书的标志性成果。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综合类方书。该书由宋太宗赵炅(jiǒng)命翰林医官王怀隐等收集整理前代治症经验以及后世验方、时方、异域外来药品等,自太平兴国三年至淳化三年(公元978-992年),历时14年编撰而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是我国宋代政府编成并颁布的第一部方剂药典,其修纂、校订前后经历了约170年(公元1078~1271年)。雏形原是北宋“熟药所”的配方簿,最早曾名《太医局方》,大观年间太医局“校正七百八字,增损七十余方”,将其编篡成《和剂局方》一书,后经历了数次增补修订,正式定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济总录》,成书于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该书内容极为丰富,穷极医源,除“发明《内经》之妙”,博采当时名家医论,作医理阐发之引证,更是广纳效实之历代名医秘方、流传验方,参御府所藏医书,经朝廷大力支持,由圣济殿御医纂辑而成,故名《政和圣济总录》。      



三大官修方书将方剂按病症分类,列论较全。胸痹心痛方面,《太平圣惠方》提出“心气虚损,邪气冷所乘,胸膈痞塞,心中痹痛”,明确了“心气虚引发邪气乘”的胸痹病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治风冷邪气,入乘心络,或腑脏暴感风寒,上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脊,乍瘥乍甚,经久不瘥。”《圣济总录》载:“卒心痛者,本于脏腑虚弱,寒气卒然客之,其状心如寒痛不得息。”可见,三者对胸痹心痛的认识沿袭《伤寒论》,认为病机为胸阳衰弱,浊阴干犯清阳,风冷邪气凝结胸中,气机郁而不行,久而生痰生瘀,故书中所载方药以芳香温通药居多,如:

丁香散,出圣惠方。

治虚劳,冷气攻,心腹痛疼,宜服丁香散方。

丁香(半两)当归(三分) 赤芍药(三分) 厚朴(一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青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 木香(三分)桂心(三分) 人参(半两,去芦头)桃仁(三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川椒(一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丁沉丸,出和剂方。治一切冷气攻心腹、胁肋,胀满刺痛,胸膈噎塞,痰逆恶心,噫气吞酸,不思饮食,胃中冷逆,呕吐不止,及翻胃隔气,宿食留饮,心痛霍乱;妇人血气心腹痛,并皆治之。

甘草(炙)青皮(去瓤,锉,炒) 丁香 白豆蔻仁 沉香 木香 槟榔肉豆蔻仁(各五两) 白术(锉,微炒,四十两)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 诃黎勒(煨取皮,各十两)肉桂(去粗皮) 干姜(炮裂,各二两半) 麝香(别研,一两)

上为细末,入麝香令匀,炼蜜和丸,如酸枣大。每服一丸,细嚼,炒生姜盐汤下;温酒亦得,空心食前服。

沉香汤方,出圣济总录。治久心痛。  

沉香(锉)鸡舌香(各一两) 薰陆香(半两研) 麝香(一分研,去筋膜)

上四味,捣为细末,每服三钱匕,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方中多以丁香、沉香、木香、豆蔻、诃黎勒、麝香、肉桂等芳香温通之品,以其温热、芳香走窜之性,且温且通,祛陈寒痼冷,通气血之郁。除上方之外,《圣济总录》治疗胸痹还多选用沉香丸、桃仁丸、川椒散等温通之品;《圣济总录》创有胡椒丸、高良姜汤、丁香丸等芳香温通类方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亦载有苏合香丸、大己寒丸等。后世医家领会其意,据此法创新,现代临床常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急救药物就多由芳香温通法衍生而来,如此类病人经常用到的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宽胸气雾剂等。

芳香养生妙法

芳香之品以其行气开郁之性,不仅可用来治病,也可以用于日常保健和养生。如各类花茶,其味清甜芳香,饮之沁人心脾,有疏肝解郁的功效。

“上品饮茶,极品饮花”,以花代茶自古就有。清代宫廷饮用花卉茶非常盛行,如塞外坝上的金莲花,被列为宫廷贡品,康熙皇帝曾御笔题词“金莲映日”以表赞赏。春季万物生发,为肝主时,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花茶甘凉而兼芳香之气,有利于疏利肝气,条达全身气机,帮助人体升发阳气,令人神清气爽,消解春困。为大家推荐一个春季养生花茶饮:

玫瑰花3g白梅花3g代代花3g

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者不宜过度饮用花茶,花粉过敏者慎饮花茶。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宫廷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

  撰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京春 邢雅璇

  编辑:王许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